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位置: 看見五條港 > 文件區 > 信仰 > 南河港
by 徐敏, 2016-01-18 17:26, 人氣(2044)
南沙宮

台南市中西區和平街55號       






南沙宮正殿

                                          


南沙宮盧氏先祖原居河南光州府固始縣,因地近開封府,故家中供奉著包公神像。後因中原歷代戰事不斷,舉家南遷至沿海地帶,最後到了台灣,家祀的包公神像也隨之定居台南府城,傳說鎮殿的包公金身已有數百年歷史。




南沙宮位於和平街、仁愛街口,和平街原為五條港時代的南河港,常有船舶於包公廟前靠岸,故又被稱之為「港頭廟」。包公廟創建於清朝乾隆11年(1746年),還是座木造小廟,座南朝北,面向港道。後來包公廟增祀黃府千歲等六姓王,並因六王來自中國福建晉江縣南沙崗而改名為南沙宮。



內部供奉的神明


黃府千歲、包府千歲


 
八爺、七爺


  
門神



在地人說故事


受訪者:林大哥
時間:2015.11.25 下午2:00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和平街55號(南沙宮)



林大哥祖父從中國大陸福州遷移來台南,民國47年出生就住在這,大哥說小時候附近就都是街道住家了。以前這裡一開始是港道,用來交易買賣日常用品油、火炭、米、醬料等,之後建倉庫來卸貨存貨,後來慢慢改建成現在的住家,而附近大多是從福州來的,他們在附近成立一個福州同鄉會,常常會舉辦一些活動聚會,互相聯繫情感。


據記載南沙宮創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但林大哥說南沙宮其實在之前就存在了,所以南沙宮真正創建時間要再往前推個三十年,大概是在清朝康熙年間。
原本包公廟是座南朝北,面向港道,之後購買附近民宅進行重建而成今貌,廟門也從座南朝北改成現在的坐西朝東。



南沙宮傳奇故事
當年盧氏來台時,向石氏租屋暫時設置盧氏渡台公館,但某日,石家發生大火,大火慢慢延燒,眼看即將燒到放擺放石家房地契、財貨、珠寶多年心血的的第三房厝時,天空出現青面、黑面兩位天神,石氏拜託兩位天神幫忙,不要讓第三房厝被火侵襲,最後火勢撲滅後,第三房厝竟然毫髮無損。事後,石氏為了報答兩位天神,走訪各廟宇,但都沒找到黑面以及青面的神明,最後到了盧氏公館,發現館內供奉的神明,竟就是當日來相助的黑面以及青面,分別為包府以及黃府,因而石氏為了報答,就把公館捐出創建為廟宇,為現在的南沙宮。

參考資訊:
1.〈台南市中西區南沙宮〉,Google map。

2.〈三協境 下南河南沙宮〉,《Hume》,網址:http://dnuqgeo.pixnet.net/blog/post/154388537-%E4%B8%89%E5%8D%94%E5%A2%83-%E4%B8%8B%E5%8D%97%E6%B2%B3--%E5%8D%97-%E6%B2%99-%E5%AE%AE,2015年12月2日檢索。



104-1 陳柏維、洪大為、賴致祥、李政錡、廖韋翔、邱冠文、洪紹恩



by 王茗禾, 2019-03-10 20:44, 人氣(1135)

開基開山宮

組員:吳穆修、柯志冠、余家成、高泉昇


◆南河港原址


南河港流經地區概述: 由民權永福路口的大井頭沿民權路接和平街,通過金華民生路口的「鎮渡頭遺址」,再往金華路三段與安海港匯流入舊運河。

 

開基開山宮位置

▲開基開山宮位置圖(GOOGLE地圖)。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156巷6號

 

開基開山宮簡介


開基開山宮前身為將軍祠,奉祀隋煬帝時代的陳稜將軍。相傳建於隋朝滅亡時,隋朝遺民與陳稜部屬渡海至流求(台灣),感念陳稜將軍而興建廟宇供奉,尊開山聖王,此說法讓人存疑。又據說其為明鄭時期的開臺首祠,廟名遂改為「開山宮」。後因荷治時期之後,先民渡海來台者多,水土不服、疫病盛行,故廟宇改奉神醫保生大帝。 1719年(清康熙58年)的《臺灣縣志》已列有「開山宮」,又《重修臺灣縣志‧卷六》云「吳真人廟在西定坊新街。偽時建」,清代稱呼「偽時」即明鄭時期,吳真人即保生大帝吳本,足見此廟的歷史久遠。


▲ 開基開山宮內攝影 / 前為陳稜將軍神像,後為保生大帝神像。


採訪記錄

時間/107.11.23地點/開基開山宮 受訪者/陳建良 總幹事


陳總幹事從小就住在附近,他們家住在這邊已歷四代。他小時候廟前不遠處有港口,曬船帆者多,附近店家有許多是專門修補風帆的,因此港口的名字叫做「帆寮」,以前民權路、民生路之間的新美街就叫帆寮街。

開基開山宮的保生大帝是由福建白礁村奉請來的,而陳陵將軍則是在台灣才開始奉祀的。清末重建後的開山宮規模頗大,左右偏殿直至今民生路上,日治末期,為了開鑿防空洞而拆除廟宇,民國後雖重建兩次,但廟址只存民生路巷內今址,而廟門方向沒有改變,依舊面向西方-台灣海峽的方向。

廟宇以前會保生大帝的生日農曆三月十五日前後舉辦遶境,但這幾年比較少了。很久之前開山宮在舉辦小法事時,不能吃鴨,因保生大帝的恩人為鴨。有兩位民眾不信邪在開山宮隔壁吃當歸鴨,法事舉辦到一半時,這兩位好似被附身,跑到開山宮的保生大帝前下跪,其中一個人起乩,拿起棍子放在兩個人的臀部下面,而神明退駕之後兩隻腳都腫了起來,連臀部也痛到無法坐下。

陳總幹事又補充了廟宇的特色及活動:

(1) 百百旗活動 日治時期,慶祝台南運河開通,日本首相的弟弟來台主持開通典禮,結合迎媽祖的活動。當時台南地區眾多商家會為自己的店鋪製作旗子,並且帶著旗子一起加入遶境活動,為店鋪宣傳,日本首相之弟曾贈與開山宮兩面旗幟,此即特殊的「百百旗」遶境活動。


▲擷取自開山宮簡介手冊《府邑古剎.開基開山宮》 / 百百旗。

(2) 廟宇屋頂設計 (雙龍穿脊) 廟宇屋頂的建築是由兩隻飛龍穿插屋脊上,是開山宮建築設計獨有的特色。

▲ 開基開山宮外攝 / 開山宮屋頂有兩隻飛龍穿插在屋脊上。

(3) 明寧靖王特旨豎石碑追溯國政翁天佑整治府郭街道功績


▲ 開基開山宮外攝 / 開山宮屋外石碑。

(4) 開山宮前的水井 (龍湫井)開山宮前有一口井,早期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附近居民都仰賴這口井的水源供給,目前這口井尚未乾涸。


▲ 開基開山宮前攝 / 龍湫井


廟宇圖案設計及理念

▲ 圖案設計原稿 (高泉昇)

設計理念:因為開基開山宮主祀保生大帝,為道教,所以我將一些道教的東西像八卦和太極結合太陽當作logo。


廟宇相關圖片



參考資料

1林傳貫 編輯,開基開山宮簡介手冊《府邑古剎.開基開山宮》,開基開山宮管委會出版,帆寮古街工作室。

2〈開基開山宮〉,《維基百科》,2018年12月檢索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6%8B%E5%9F%BA%E9%96%8B%E5%B1%B1%E5%AE%AE

3〈五條港水系〉,《台南筆記》,發表於2015-03-12 ,2018年12月檢索
網址:
https://tainan.biji.co/news/detail/2986/%E4%BA%94%E6%A2%9D%E6%B8%AF%E6%B0%B4%E7%B3%BB

4謝奇峰,〈開山宮〉,《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11-08-06,2018年12月檢索
網址: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westcentral/2108013-KSG

5 〈開基開山宮〉,Google地圖。 


by 王茗禾, 2018-03-18 18:49, 人氣(979)

南河港 慈蔭亭

 

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5043

 

一、慈蔭亭歷史

六興境帆寮慈蔭亭古名北巷佛祖廟,俗稱帆寮佛祖廟,創建於1717(清康熙56)年,供奉的主神是觀音菩薩,神像據傳是清初信徒從中國大陸浙江普陀山請來台灣的,座落於當時的西定坊北巷奉祀,即今民生路一段13210號處。因為很靈應,所以信徒逐漸增加,進而有信徒奉獻土地集貲重建於今廟新美街5043號處。由清代、日治至民國,歷代都有信徒捐貲修建廟宇。今信徒分佈各地,廟宇有活動時就會聚集。

慈蔭亭至今已300年,可謂台灣最古老的觀音亭之一。20171011月,曾舉行300週年慶典,有浙江普陀山進香謁祖、祈福法會、歌劇團與歌仔戲演出、宴請低收入戶與家扶中心兒童、交陪境蒞臨接燭祝壽等活動,盛況空前。

二、採訪慈蔭亭旁,老得木雕的老師傅

 

因為慈蔭亭工作人員忙於廟務,所以我們採訪廟旁「老得木雕」的老師傅老得。受訪者是在1947年十幾歲時,由雲林北港,搬到台南市中西區慈蔭亭附近,已經在那邊生活50幾年。搬來的時候已經沒有港道,不過他聽以前鄰居的長輩說清朝時那裏還有水道。

對於這區域的未來,希望可以保留古屋、古廟,發展歷史的觀光產業,不要再建設高樓大廈。這樣台南才會與其他城市不同,有自己的特色。

 

三、LOGO設計


參考資料:

《慈蔭亭》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5%88%E8%94%AD%E4%BA%AD 201712月檢索。

 

《六興境帆寮慈蔭亭》

https://zh-tw.facebook.com/%E5%85%AD%E8%88%88%E5%A2%83%E5%B8%86%E5%AF%AE%E6%85%88%E8%94%AD%E4%BA%AD%E5%8C%97%E5%B7%B7%E4%BD%9B%E7%A5%96%E5%BB%9F-1411224055855692/201712月檢索。

 

〈慈蔭亭〉,《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westcentral/2108013-CYT 201712月檢索。

 

圖、文/謝閔揆、黃德盛、黃美綺、鍾志傑



by 林志威, 2017-10-01 23:23, 人氣(1113)

曾經的官方入台門戶–台南風神廟

陳玟婷、翟偉哲、黃冠銘

v  南河港歷史




南河港最早從大井頭開始,因為大井頭和西門路在清初已陸化嚴重,所以南河港之後的港道地圖都由民權路、西門路口的大西門舊址開始,沿民權路南側接和平街西行,橫越國華街、海安路、康樂街,在此沿和平街西南向,在金華路、民生路口鎮渡口遺址至金華路三段281號,跟由東向西的安海港匯入舊河運道。


v  南河港的重要廟宇-風神廟(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8號)




v  風神廟簡史(因2016/02/06地震緣故,目前風神廟正在整修中不對外開放,所以許多照片由網路引用,註明於下。)




整修中的風神廟




整修前拍攝的風神廟




20170206地震前的樣貌,照片引自〈風神廟-光之廟宇〉


風神廟為全台唯一主祀風神爺的廟宇,也是清代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清乾隆4(1739)台灣道台鄂善奏請建廟,廟址於當時南河港右安瀾橋邊。因為今日的西門路以西已逐漸陸化,不能在東邊的大井頭接送官員了,故先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西移到此處後,再興建風神廟,以護佑往來台海船隻的安全。當時風神廟的規模是四進的建築,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便是風神殿,第四進是大士殿。乾隆30(1765)臺灣知府蔣允熹第一次重修,乾隆42(1777)知府蔣元樞又重修廟宇,在廟的左側增建官方的公館,並於風神廟前加建接官亭石坊,以展現官方進出臺灣首善之區的氣派。




清代風神廟四進規模圖,圖片引自〈台南市 風神廟〔全台唯一〕〉


由中國大陸來台灣就任的官員們,先在鹿耳門、安平由大帆船換小船,至外城區接官亭上岸,再至風神廟感念風神的庇佑,讓其平安至台,並至風神廟的官廳公館休息,最後才進入府城內城區或他地就任職務。而任期屆滿,亦由風神廟、接官亭回航中國大陸。足見風神廟、接官亭在台南歷史,亦或台灣歷史的重要性。




接官亭石坊,後方黃色鐵皮屋係風神廟整修時,神明暫居之所


在清代中葉,西向出了今西門路、民權路口的大西門城,就是格局四進的風神廟,被譽為清代臺灣府城八大廟宇之一。日治大正7年(1918),因開闢道路而將風神廟拆除過半,加上旁邊的南河港淤積陸化嚴重,風神廟的地位已不復當年,其現有建物為日治大正13年(1924)所重建。

20128月至20139月期間有個「感光台南」的企劃,選定與府城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風神廟、接官亭石坊與廟埕廣場,打造台灣第一座「光之廟宇」,惜政府不能出資永久維持夜光。




光之廟宇,照片引自〈風神廟-光之廟宇〉


採訪在地職人—顏女士,住風神廟旁, 日期:2017/05/03


      


一開始我們都找不到人可以讓我們採訪,後來好不容易看到了顏奶奶,她說她有時間可以給我們採訪,可是因為奶奶對風神廟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奶奶只能回答我們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而且加上奶奶的年紀大的記性有點不好,可是依照奶奶的說法,大概60幾年前,她剛嫁到此地,旁邊還有水流經過,而風神廟都概在每年農曆三月時比較熱鬧些,附近居民均祭拜風神廟對街的西羅殿廣澤尊王居多。


v  廟宇logo設計




設計者:翟偉哲

設計理念:廟的周圍景色很美,使我想將所看到的放進logo裡來代表風神廟。


參考資料

1、〈風神廟〉,《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2%A8%E7%A5%9E%E5%BB%9F ,2017516日檢索。

2、〈風神廟-光之廟宇〉,網址: http://djphoto.pixnet.net/blog/post/99838645 ,2017516日檢索。

3、〈台南市 風神廟〔全台唯一〕〉,網址:http://blog.xuite.net/kuo707727632/twblog/156918297-~%E5%8F%B0%E5%8D%97%E5%B8%82++++%E9%A2%A8%E7%A5%9E%E5%BB%9F%E3%80%94%E5%85%A8%E5%8F%B0%E5%94%AF%E4%B8%80%E3%80%95~ ,2017528日檢索。

4、〈接官亭(臺南市)〉,《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E%A5%E5%AE%98%E4%BA%AD_(%E8%87%BA%E5%8D%97%E5%B8%82) ,2017528日檢索。

by 王茗禾, 2017-02-18 21:37, 人氣(1493)

古南河邊—西羅殿

南河港

西羅殿昔日位居南河港邊。南河港最初由大井頭開始,大井頭即明鄭、清初府城中心區的上岸地,但因泥沙積累,海岸線不斷往西移,陸化嚴重,清初以後,港道由民權路、西門路口的大西門(土城)舊址沿著民權路南側接和平街西行,橫越國華街、海安路、康樂街,再偱和平街西南向,於金華路、民生路口西南,與由東往西之安海港合流入舊運河道。


西羅殿(台南市中西區和平街90號)沿革

西羅殿建於清康熙57(1718) 昔稱為鳳山寺、聖王公館,為雍正元年(1723)最初建造的大西門(木柵城)遺址。奉祀主神為廣澤尊王,一開始是由福建省泉州郭姓六房宗親奉捧神像來台,在當時的南河港畔、南勢街(今和平街)一帶奉祀。日治大正五年(1916年)左右改稱西羅殿,因為當時的府城已有以東、北、南 命名的三間廟宇,尚無以西為名之廟,遂改稱西羅殿,沿用至今,全稱為南勢街西羅殿。西羅殿在清光緒8(1882)、日治大正3(1914),昭和元年(1926)、民國37(1948)52(1963)76(1987)都有修建過。

主祀:廣澤尊王

陪祀:妙應仙妃、鎮殿六太保、二鎮金闕順天尊王、四太保。

這張圖是西羅殿的正殿,中間神像正是廣澤尊王


保安廣澤尊王信仰

保安廣澤尊王,為閩南地區福神,護國庇民。民間又稱廣澤尊王、保安尊王、郭聖王、聖王公、郭尊王、郭王公。俗姓郭,乳名乾,諱中福,誕生於222日,在世因孝感動天,16歲成道。其信仰即係感化世人以孝為首、尊親愛民。


西羅殿的大駕

大駕早期稱大輦,也稱神秘轎。是由前後各兩人共四個人肩扛的藤製神轎,為神明出外巡狩綏境靖安(即辦公處)乘坐的轎子,以快速輕便敏捷著稱。

西羅殿的大駕(大輦)是以驅邪制鬼名聞全省,配合(問事)之人,會用前進後退來表示“是”、“否”之意。扛大駕的人都必須經過特殊的訓練,由聖王定奪,才能上任。

圖引自《台南 南勢街 西羅殿》


成年禮做16歲的發源地

昔日五條港有許多工人,未滿16歲的童工只能領到成人一半的工資,故長至16歲可領全薪時,要到廟口拜拜,並辦桌宴請工頭與親朋好友公告周知。因西羅殿保安廣澤尊王亦16歲成仙,故此廟做16歲的習俗因之而來。

圖引自《台南 南勢街 西羅殿》


西羅殿古物

西羅殿古物「神通廣大」,據史志記載,廣澤尊王成仙登神後,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人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所以這匾額是象徵廣澤尊王成仙以後,擁有神通廣大的力量,所立下的匾額。


採訪

受訪者姓名:黃天寶,57歲,接副總幹事5

16.17歲時就開始在西羅殿服務,因為小時候生病曾經被西羅殿的神明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所以心存感激,故成年後到西羅殿義務服務。他白天上班,晚上約8點都會到西羅殿內上香,幫忙處理殿內的大小事。西羅殿的信徒分布於全台灣各地,基於回饋,故贊助貧窮者就醫。也因為廟宇年久失修,經常漏水,希望信眾能贊助廟宇翻修。


  

因為之前接官亭旁的鐘樓在20162月初的地震時候倒塌,讓我們更正視西羅殿旁的這座清代重要的古蹟接官亭。其就如同是西羅殿的大門一樣,適合當我們的LOGO。灰暗的顏色,更突顯其歷史之軌跡。





設計者:曾致易


參考資料

〈西羅殿〉,《維基百科》。

王浩一,《漫遊府城:舊城老街裡的新靈魂》,心靈工坊文化,2012

《台南 南勢街 西羅殿》. 台南南勢街西羅殿管理委員會,2014



/文:曾致易、王冠頎、劉慶鴻、鄭兆呈

by 王茗禾, 2016-06-25 17:10, 人氣(946)

看西街教會

104-2蕭維智、黃信成、吳紹瑀、林冠妤、顏弘達、王聖諺、李子如


 

       ()               (圖二)


看西街教堂今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和平街33號,係五條港區少有的基督教教堂。

    因為西洋傳教醫師馬雅各在台南傳教之舊址在今仁愛街43號,此街當時屋舍西向,故稱為看西街教會。雖現在教會不在仁愛街上,但仍以昔日名稱稱之。馬雅各也開啟了台南的基督教長老會信仰,及西方醫療體系。

教會歷史訪談

 

       ()               (圖四)


 

       ()               (圖六)


受訪者:看西街教會陳小姐等人、仁愛街64號信基督教之阿玉姐姐

受 訪 日 期: 2016/04/1305/11


1865528日,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從打狗(高雄)登陸台灣,到人口較多的台南看西街(今仁愛街43號)開始西方醫療傳教工作,不料遭到當地守舊派反對包圍,7月初只好走避至打狗的旗後行醫傳教。


()

今日的仁愛街43號,昔日馬雅各醫師傳教地


    馬雅各從1865~1868待在高雄3年多,創立了現在的旗後教會。186812月底,再回到府城,於城南二老口街(今衛民街與北門街口台南啟聰學校附近)租得許厝舊樓,設立一個規模更大的醫館,這座二老口醫館即今東門路新樓醫院的前身,民間俗稱二老口醫館為舊樓醫院。

18697月,馬雅各於熱鬧的亭仔腳街(青年路由府城隍廟到民權路這一段,古名府口街,府指的即是府署,民間俗稱"亭仔腳街"),租得一民房,開設亭仔腳禮拜堂(今台南市青年路111),亭仔腳禮拜堂是今日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教會(公園路6)的前身。

    1903年,創設太平境馬雅各紀念禮拜堂,1917527日,巴克禮牧師亦在仁愛街43號馬雅各傳教原址設永樂町佈道所。1939年,信徒改於看西街附近忠明街設立太平境分會永樂教會。1951年,教友集資買下和平街33號今址,仿英國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設計大圓頂。1955年教會完工,1965年改為基督教台灣宣教紀念教會及南部設教紀念教會,今名為南部設教紀念教會看西街基督教會。



()

設計理念:十字架是仁愛和天使的翅膀融合,有和平慈祥的感覺。

設計:蕭維智,後製:李子如



參考資料


1、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南中會,《王城氣度》第九期。

2、〈南河港--看西街教會與聖保羅大教堂〉,《五條港文化園區》,http://www.sjps.tn.edu.tw/fiveharbor/big5/point.asp?G1=2&G2=92016528日檢索。

3、〈馬雅各〉,《維基百科》。

4、看西街教會人員與教會旁信教住戶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