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文創-龍應台與李安「便當會」談國片未來
by 黃俊諺, 2012-12-15 22:25, 人氣(1003)
全文內容:
來臺宣傳新片的電影導演李安,馬不停蹄的行程中特地騰出一個小時,10日中午與文化部長龍應台舉行閉門的「便當會」,就臺灣國片未來交換心得。李安指出,臺灣不缺具有才華、熱情的電影從業者,但是電影始終沒有「產業化」,各個關鍵環節都沒有發展出成熟的產業規模,產業鏈薄弱,對競爭不利。龍應台表示,李安和她有同樣的憂慮:電影需要健全的產業鏈,但健全的產業鏈需要有決心的政府和團結的社會,臺灣現在普遍缺乏信任,各方力量很難整合,臺灣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任務艱巨。

龍應台、李安的「便當會」安排在國父紀念館角落的接待室,李安一開始就幽默的說,「每次回來臺灣,新聞局長就換了另外一個人」,但是「新聞局是我的東家」。當年未成名的李安就是靠著電影輔導金制度,使得他有機會寫劇本、拍電影。從第一支電影劇情片,一路到最新上映的《少年Pi》,都有許多地方仰賴前新聞局的協助,因此他特別在片尾放上斗大的新聞局標誌「GIO」,讓全世界都看到臺灣,也當作是功成身退的新聞局,多年來輔導電影的最後代表作。

兩位好友對話中,談到了學生時代在南部鄉土成長的共同記憶,以及長年旅外的國際接觸,體驗到的臺灣人文特質。龍應台說,李安拍《少年Pi》完全可以選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做拍攝基地,但他執意落地臺灣,因為他對臺灣有最深的家園情感。選擇在臺灣拍片,龍應台說,「李安其實是有意將臺灣透過他的電影放上世界地圖。」

李安表示,臺灣有種令人感到「沒有壓力、隨意、自然」的親切感,他認為臺灣人心靈的開放、自由是慢慢孕育成熟的,這種特質讓所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團隊成員,都感到非常愉悅,使得拍攝計畫得以順利完成。對話時,李安也接受了龍應台的邀請,做臺灣的「文化大使」,透過他親和謙虛的人文風範,在世界各地從事電影交流時,自然地為臺灣文化發聲。

談及國片的未來,李安指出30年來臺灣的電影製作環境沒有太大的改變,電影人憑著熱情拍完一部片,卻不知下一部電影在哪裡。「電影科班的學生每個人都想拍電影,但是服裝、道具、佈景難道不需要有專業的人才養成?」他看到新一代的電影導演,有清新的表現手法,也沒有過去電影前輩的藝術包袱,但是臺灣電影結構性的困境,市場小、經費少、缺乏產業環境,「可是拍電影不能只靠熱情,」李安轉頭勉勵老友龍應台,盡量整合資源,建立長久機制。

龍應台表示,她和李安的想法很多地方不謀而合,臺灣電影產業的規模不大,更需要政府在重要關節多予著墨。目前電影輔導金機制也需要檢討,讓有限的政府預算用在關鍵處,把力量集中。但是他們也同樣憂心整個社會氛圍,對政府的不信任感逐漸擴大,使得政府無法以魄力整合社會資源,集中發展。

龍應台指出,穩定而持續的政府施政是國家前進很重要的基礎,如果政策經常斷層,不斷從頭開始,如何能打造電影產業的基礎建設?文化部已在建置影視音產業的發展政策,其中,電影就扮演了很重要的火車頭角色,未來希望能就臺灣的競爭優勢進行重點投資,這樣才能建立電影產業可長可久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