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計畫內容
by 李心慈, 2016-09-21 07:12, 人氣(1624)

壹、        計畫目標

一、整合教師社群,邁向課程永續經營

本校自100 學年度起積極推動「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由駱育萱老師主持「大一國文─閱讀生命‧心靈書寫」計畫;王淳美老師同時主持「從深度閱讀激發創作潛能」計畫,本校教學改革的能量就此迸發。駱育萱老師團隊於101102學年持續執行「閱讀‧生命‧書寫」計畫,三年期程,成績斐然。103學年我們沉澱反思、重整旗鼓,至104學年以通識中心國文組召集人王淳美老師為首再以「悠游文海·筆耕心田」為名獲得計畫補助,本想朝A類全校型計畫努力,但限於本校軟、硬體設施難以全面配合,因此仍以B類型態實施,今特說明如下:

1.      本校日四技大一新生達3,300位,以致每學期須開設約68班「中文閱讀與表達」課程,教學負擔原已相當。倘依規定於全校全面實施40人小班制教學,保守估計每學期至少須增開20班。然近年來受少子女化之影響,各校增聘師資均趨於保守,且在師資結構與鐘點費負擔沉重之考量,即使A類計畫得以補助專任專案教學人員,然現階段尚難冒然全面實施小班制教學。

2.    本校班級眾多,全校高達269班,教室本就不敷使用,排課亦屬不易,若再實施小班教學,恐怕在時間和空間的安排上將面臨難以突破的困難。

本計畫為突破軟、硬體受限之困境,本校採取的做法如下:

1.      本校人文組教師有21位(國文課程教師18位),曾參與閱讀書寫革新計畫的人有8位老師,凡執行過計畫的老師無論有無計畫支持皆能在教材教法上突破過去的思維與做法,甚至成為通識中心課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如:駱育萱老師主持敘事力計畫、王淳美老師擔任國文教師召集人、蔡蕙如老師開設人文經典核心課程、馬美娟老師開設磨課師課程等),然仍有多位老師未曾參與過此計畫,因此擬以「邀請未參與過計畫的新教師加入團隊」的方式來提高閱讀書寫教學的教師比例,其中至105學年度為止,參與此計畫教師比例即可達本校通識教育中心現有專任中文教師之65%

2.      在舉辦計畫之各項活動時,我們亦廣邀中心之其他老師參加〈如:專題演講、南臺文學獎、各類文學營及研習活動等〉,期以「化整為零」的方式,逐年改革本校的國文教學,以趨近於A類〈全校型〉精神!

本校所使用的中文教材,大致有三類:陳憶蘇等六人合編《閱讀‧生命‧書寫》(20139月由滄海出版)、王淳美等八人合編《中文閱讀與表達》(20139月由五南出版),以及王淑蕙等四人合編《科大國文選》(20139月由麗文文化出版),本次教學團隊即是整合了以上三組教師社群,唯陳憶蘇、熊仙如兩位老師是完整執行過四年計畫的元老,其餘四人都是首次參與閱讀書寫計畫,相信在我們經驗傳承下,能為團隊累積更多的教學能量;而在新夥伴的的激盪下,我們也能有更多的新火花。唯有整合社群、擴大參與才能推廣計畫理念,讓大部分的老師了解並實踐課程革新的做法,正是本校國文教學全面煥然一新的必要途徑。

二、深化教材教法,厚植老師教學能力

過去幾年教學團隊不斷交換經驗、彼此鼓舞,激發教學熱情,以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引導同學進入文字閱讀與書寫的世界。在「傳道」體制的課堂內,我們建立起師生彼此願意覺察與分享的氛圍,在強化學生語文知能的同時,也拓展其心靈深度,自計畫實施以來,深獲校方與學生們的肯定。但我們不以此為滿足,對外,藉著各種研習與交流增進教學知能;對內,特意觀察教學現場以了解學習所需,在本次計畫中將針對過去各類教材教法進行檢討與增刪。此外,參與本次計畫的老師都是本校國文教材的編纂者,有助於教材選擇的多元性,因此我們在教材的篇幅及配置上是有長篇、有短文;有白話、有文言;有理性、有感性,在內容的安排上除了以往人己關係的探索、社會視野的關懷;還加上對物質、環境的反省以及天人合一的哲思(詳參課程設計與內容)。相較以往,教材的內容加深加廣,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教法的設計,我們相信就在因應這種種挑戰的過程中,可以形塑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並累積了自己的教學知能,更重要的是讓老師們意識到在翻轉教室之前得先不斷地翻轉自己!

三、強化人文素養,提升同學讀寫能力

由於網路科技發展飛速、社會經濟變幻莫測,現代學生普遍對文字產生疏離、對人情顯得冷漠、對自己更是感到茫然,因此做為大一通識必修的國文課不該只是為必修而必修的句讀之學,而應是在全人教育的精神下肩負起「通識」的啟發之責,以多元的閱讀與書寫為徑帶領同學踏上感知世界、表達自我之途。

 

以目前整體觀察而言,科技大學學生閱讀與表達的能力普遍較為低落,學生或許也意識到提升語文能力的重要,卻苦於找不到興趣與門路。透過計畫的執行,我們得以有更多的嘗試,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堂不同於過去以升學考試為導向的國文課,更讓我們在教學現場清楚的意識到只有建構新的學習經驗,才有啟發興趣的可能。故而在既有經驗的基礎上,本計畫仍將以各種閱讀策略帶領同學親近文字,藉著文本閱讀與寫作引導,讓同學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勇於表達自己,厚植以語言文字表述的能力;透過演講、座談、校園活動、校外走讀可以讓同學接觸不同的生命故事、體會不同的生命情境,不僅能活化冷漠無感的心靈,也能強化學生的動態思維能力,盼能藉此讓同學們走出封閉的「宅」文化,重啟對人的熱情、對土地的關愛以及對社會的使命感。

四、持續校際交流,活化教學革新風氣

本校在執行閱讀計畫的這些年中與南區各大夥伴學校均有交流,今年更擴大與崑山科大、樹德科大、輔英科大、高苑科大及中華醫事科大等校共二十位老師共同舉辦教學經驗分享座談會,對教學知能的增長有實際的效益,對課程改革的熱忱更是具有炭火效應。未來我們更將擴大合作的範圍,除了老師的交流外,105學年將與崑山科大共同舉辦TA培訓營,計畫結束前與崑山科大、中華醫事科大共同籌辦學生作品成果展,藉著合作的機會TA們可彼此交流,全校師生也有互相觀摩的機會,如此必能不斷激發各校校園裡的教學思維與閱讀書寫風氣。

貳、        課程設計理念與規劃

一、課程設計理念

本計畫在擴大參與、經驗傳承的理想下組成教師團隊、課程設計的理念仍秉持過去「淡化國學知識色彩,聚焦生命情境連結」的精神,將課程內容的涵蓋面擴大,以「全人教育」的脈絡來思考,不僅要彰顯語文教育情志啟發的價值,也要強調理性思辨的重要,進而在性靈上有所提升。

課程架構如下:

 

說明:

主軸

主題

說明

全人→我

遇見自己

實踐夢想

自我認知對甫自升學束縛中解脫的新鮮人而言,十分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與學習重點,唯有肯定自己,才能充分發揮內在能量。探索自己是一生的功課,但從來就不是升學主義中的功課,進入大學校園之後,身為基礎通識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同學去探索、釐清未來四年的方向。

全人→人

人際情感

人間群像

人與人的關係錯綜複雜,在邁向成人的的階段,同學們不僅要從過去的經驗中整理自己,也期盼能用更好的方式經營未來。此外,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更要帶領同學走出自我中心,從「遇見自己」到「看見他人」,從觀照他人生命的角度出發,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中堅知識分子、一個良好的社會公民,如此方能真正的關懷、理解與尊重所有身旁的「他者」。

全人→物

生活物語

大地之聲

物質環境包括日常所見一切物品,更涵蓋我們所處的山海環境。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但卻對其又愛又怕,一方面沈湎於物質的追求,難免有人將「役於物」的沉淪隱憂;另一方面科技文明撲天蓋地而來,人類如何取捨?這會不會是人性沈淪的萬丈深淵?還是帶領人類臻至顛峰之作?當機器人的人工智慧打敗全球第一的圍棋聖手,人類當喜?當憂?物質不僅為人所用,為人性服務,我們更該審慎評估、反思其「用」何在;人與環境的關係是違逆?是和諧?凡此種種不僅是地球永續的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的人類生存議題,本校地處台南,年初遭遇震災之餘悸猶存,我們對所有的物質環境不能再無感,更要將這些觀念帶給同學。

全人→天

生死感悟

天人合一

要將說理思辨的哲學議題放到文學的課程中確實不易,但並非不可能,透過文學中對於死亡、信仰的書寫、閱讀,不僅較能傳達出生死感悟的精神,也有療癒的功能。不論何種宗教,天人合一都是生命價值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前述各項議題的總和與歸趨,將本計畫之課程規劃在此單元結束,將更完整、更深入;是結束,也是另一個開始。

參、        課程目標

()加強文本探索,深化閱讀能力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代學生普遍習於多媒體影音的刺激,對文字和文本逐漸疏離,教師在講授文學或通識課程經常遇見的挑戰,就是學生不易產生興趣,或質疑文學課程的實用價值。因而本課程設法突破教學困境,講求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做多元閱讀,培育對文字的敏感度,以增進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

閱讀不是只有擷取資訊,還包括解讀文本要傳達的想法、評斷文本、反思己見,並形成自己生命的養分。本計畫課程的選文不在於字詞釋義的訓練,故以現代文學為主,挑選難易適中的篇章,在同學預讀、課堂講授及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強化同學整合解讀及反思評價的能力,此外,在某些單元也選入相同主題的古典選文,盼能以古今對讀的方式增加其豐富性。整個教學的過程在各種不同閱讀策略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從不同面向去探究作品所呈現的意義及所反映的人生議題;以累積「深度閱讀」的能力。

()、激發書寫興趣,強化表達能力

培養深度閱讀的能力,就像灌注內功;強化語文書寫與表達能力,就像教授劍術一樣。唯有兩者配合,才能練就達成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閱讀是我們從外界汲取資訊最快的方式,思考是消化融解的唯一路徑,但唯有透過書寫,才能見其所學所思。「每一個靈魂都渴望被看見」,表達是一種渴望,書寫正是超越時空的表達方式之一。

本計畫配合文本內容及授課主題規劃各類的書寫活動,有佳句仿作、關鍵詞擴寫等輕薄短小的作品;也有心靈書寫、生命地圖等圖文並茂的創意寫作;繼之再引導同學書寫長篇的生命故事或以綜合表達的形式介紹他人的生命故事(作業規劃詳述於後),諸多設計旨在強調突破制式的「作文」,期以引導的、多元的、創意的書寫讓同學看見文字的力量,體會書寫的樂趣,進而在每一次自我書寫的鍛鍊中增強了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植基全人教育,拓展生命關照能力

人的完整發展包含天、人、物、我四大面向,人類所探究的諸多學問無不在使其發展得更好,只是現實社會中四者並不平衡,所以人的生命充滿矛盾,生活也不見得快樂,因此本課程希望以文學為媒介來引領同學認真思考自己與天、人、物、我的關係。文學反映人情與社會,是作者對人性與生活的描摹與寫照,閱讀是與自我對話的良方,也是認識世界的窗口;書寫則是建構自我、反映社會的方式,結合閱讀、討論、書寫;可以帶領同學經驗自己、關懷他人;對所處的環境能思考、感恩;對生命的本質、性靈境界能有所感悟,如此才能將所學內化為生命的智慧。

()、打造翻轉教室,建立師生生命連結的感受

此處所謂的翻轉教室除了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自主學習精神的概念,更是要翻轉以「授業」為主的教室氛圍,至於師者是否能傳道解惑,恐怕還是得重視內在心靈的感受,然生命的連結不單是閱讀、講授、交作業,課堂提供了空間,使得修課師生同存於此地。語文教養不光是字詞的解釋與篇章解說,透過生命書寫的方式,同時也使得同學被聆聽和了解,建立修課師生彼此生命連結的感受。對於授課教師而言,更可以透過每位同學的生命故事,了解他們的生活背景,明白他們行為背後的成因,多些寬容與同理。TA 的回饋,也使得同學可以更放心地說出自己的心聲,三者形成緊密的人際網絡,營造出有生命動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