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100-2)科技、倫理與社會課程大綱與評量方式
by 林恭賢, 2012-03-29 13:56, 人氣(1371)
評分方式: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平時成績

50%

小組討論表現、平時課堂表現、參與本課程網頁中討論區的發言內容及次數、出缺席及教學回饋表

期中成績

25%

 環境爭議或災難之在場或媒體報導之觀察心得報告

期末成績

25%

服務學習心得書面報告佔25

 課程大綱:

南台科技大學

100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當代西方思潮-科技‧倫理與社會
課程編碼1LD02N01
開課班級哲學思維類
開課教師楊劍豐
學分2.0
時數2
上課節次地點(五5,S415) (五6,S415)
必選修分組必選
課程概述本課程由現代科技應用所產生的生態環 境困境問題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軸,希望能透過倫理課程的教授,慢慢薰陶學生對社會、人類和世界的關心,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科技發展的本質與限制,及科技發展對 地球生態環境的影響,並培養學生現代公民應有的科學、倫理、民主與媒體等素養。生存的環境不再充滿美的驚奇,生存不再是美好的體驗。面對這一生存的困境, 人類應有何覺悟?科技的應用與發展是否應考量對自然與生命的責任?人們的生活及消費習慣是否須逐漸的改變?
課程目標1、希望能透過此課程慢慢使生存回復有情有理的美好狀況,並培養現代公民科技、倫理、民主與美學等素養。
2、主要希望學生了解科學技術是由有限的人所設計、操作技術的是有限的人與自然力量的不可預測,因而科學技術不是絕對會帶來正面的結果或能保證絕對的安全。藉由核能技術、石化工業、電腦產業、農藥化肥等等技術產生危害之例子。
3、探討媒體在環境災害與產業投資問題上,所應扮演的角色及公民參與形式的討論,讓學生對媒體的報導具有查證、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4、 反省科技工業與浪費的消費習慣,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溫室效應的產生,人類與地球所有生命所面臨的生存困境與美感的消失。藉由環境倫理學家各理論及相 關國際公約的探討,讓學生反思人類社會發展模式,記取傳統發展模式的經驗與教訓,從實際生活中落實環境保護活動,過著較少消費的簡單生活,也能負起世代間 的責任,體現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和諧,回復自然生態之美,回復有情有義的美好世界,而非只是冰冷的技術世界。
課程大綱一、科學的本質與科技的限制,科技的兩面性與規範。
二、科學的本質與現代人類主體中心之量化的強力科學的形成。
三、生存的困境:環境災難案例探討。
四、資本主義商業模式對環境的影響與衝擊。
五、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矛盾,產業投資計畫的公民參與。
六、環境倫理理論探討。
七、國際環境公約與國際合作。
英文大綱
教學方式課堂教授,分組討論,口頭報告,專題演講,實地參訪,
評量方法
指定用書自編科技.倫理與社會教材
參考書籍1、何懷宏 主編(2002),《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河北大學。
2、孔恩著(1991),《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環、錢永
祥譯,台北:遠流。
3、保羅‧葛羅斯,諾曼‧李維著(2001),《高級迷信》,陳瑞麟、薛清江
譯,台北:新新聞。
4、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2002),《生物圈的未來》,楊玉齡譯,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先修科目
教學資源
注意事項1. 本教學大綱得視教學需要調整之。
2.手機請關機或改震動,如果重大的電話,請直接去外面聽,以不干擾老師和同學們上課為原則。
3、本課程需要同學們的出席參與,請修課同學要先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