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位置: 藝術與美學欣賞 > 文件區 > 課程理念與課程目標
課程理念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 S. Bloom)將知識分為三大範疇:認知、技能、情意。情意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狹義而言是指自我情緒與感受,廣義方面可擴及各種人際溝通與理解。1999年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在對「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後,針對各校提出重要建議指出:「通識科目的三大教學目標中,應以情意的目標為首要,其次為認知的目標,再次為技能目標」。換言之,是要藉由「情意」、「感受」與「關懷」等面向,深化全人教育的內涵。本課程透過藝術美學的素材與感受,經由課堂討論、感官體驗工作坊等方式加以深化,最後協助各小組創作出面對生命困境的故事短片,作為自我探索的初步結論。

 個人以為,通識教育負有「喚醒」心靈的可能性,某些柔軟、同理的心靈特質若能被喚醒,同學感同身受、自我提升的情緒商數應有所提高,除了達到本課程要求的「將生命感動化為創作」的目標之外,也有能力在面對某些生命幽谷時刻產生更平和的思維和行動。

課程目標

藝術美學(aesthetic education)的教學目標在於使受教者獲得美感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由美的欣賞力、感受力,逐步鼓勵、引導,進而誘發出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力。生命教育則是對於目前教育與社會風氣過度偏重理性、工具與計算的一種反思,提醒學生在專業人才的養成過程中,不要忘記體驗生命的質地,即使生命有其困境,但總有許多勇者親身示範超越之道,經由覺察認知到感同身受,希望增加學生心靈的柔軟與堅韌。以上兩種領域,皆呼應通識教育所強調的核心價值「全人教育」,本課程的構思,即是將將生命教育融滲於藝術美學的一種嘗試。

 本藝術美學課程,身體學習優先於文本閱讀,首先引領學生暫時停止某種感官功能,以身體學習、記憶此種體驗,接著安排於課堂欣賞身心障礙藝術家所創作的各種Disable Art(中譯:「第六感官藝術」或「展能藝術」),希望感同身受之餘,加強正向認知。盼望傳達珍愛生命、允許自我被藝術感動,並將感動化為創作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