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早點回家 計畫中 團隊由田野調查開始,在社區聽到的故事…
by 黃瓊儀, 2013-03-13 02:12, 人氣(1352)

由田野調查開始,我們在社區聽到的故事

每一個人、事、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故鄉,而東安社區是火柴的故鄉,東安社區的里長講到這段輝煌的歷史總是津津樂道,但同時感傷的是:一段回不去的輝煌時刻。番仔火產業沒落,影響年輕人外流,社區僅有的人力也逐漸流失。

漸漸的與里長熟識以後,有天他帶我們去拜訪高齡九十一歲的黃奶奶,黃奶奶是六十年前由大陸廣東移居到台灣深根,丈夫去世後就剩他一個人了,隨著年紀增長,膝蓋也承受不住上下樓梯的壓迫,只好成天待在家裡,而他唯一的例行公事,就是睡前由孫女的來電,奶奶邊說邊瞇著朦朧的眼睛,翻著舊照片,揉了揉眼睛不知是不是潸然淚下。這一刻,我們不發一語,不敢打擾奶奶的思緒,而在那瞬間的無奈也凝結的一股無形的失落。

實踐參與社區活動,我們在大智社區投入的義工服務

雖然也有年輕人也想要回到社區,讓自己落葉歸根,但就如同社會大眾想像的一般:回到社區又能做什麼?現在的社區中,大部分都只有義務性的志工隊,就像大智社區,他們有志工隊、環保隊、巡守隊,這個社區擁有保護家園的各種義務性團隊,但卻找不到一個屬於年輕人的立足點。

走入自強社區,我們牽手一起跳著舞

年輕人在社區中失去了立足點,年輕的活力也相對的流失,而這些對社區抱有熱誠的中老年人們,並不願就此過著乏味的生活,於是他們舉辦許多活動、成立許多社團,就如同富強社區。由里長帶領著居民一同跳舞、編帽,里民間的互動逐漸活絡,社區也變得更加熱鬧,但在這其中完全不見年輕人的蹤影,實在令人驚訝。

尋找更基層的考據,我們聽到那些家長的無奈我們在社區中發現,其實社區內還有許多產業可以革新,就如理想社區,過去,這地帶全是魚塭,於產業沒落填成平地,這塊地便出現許多加工工廠與家庭代工。我們看著在自家門口做鞋子代工的阿姨、叔叔們,問他們為什麼只有你們,兒子、女兒呢?他們總笑著回答我們,年輕人做這個賺不了什麼錢,我們做這個做一輩子也不希望他們和我們受一樣的苦,所以也不希望他們做這行業,就讓他們去外頭打拼了。

叔叔、阿姨們的眼中雖然藏不住那一絲想念,但嘴角還是上揚,說著道著他們最心愛的子女。而巷口裡的老雕刻師傅也有著同樣的惆悵,他屏氣凝神的刻著佛像,換來孩子的成長卻離去,雕刻師傅說道:這個時代已經不適合這個行業了,孩子有的興趣,不願阻礙,傳承便因此消化。

踏進自強社區,我們發現不同的態度

在與理想社區內工作者的談論後,我們訪問到了自強社區的里長,態度強硬的里長表示:年輕人不懂得回饋鄉里;不懂為社區付出,並對年輕人感到失望。同時我們也訪問了年輕人的想法,年輕人認為並不是不願待在社區,只不過在社區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一個工作崗位,就算想要付出也無從下手,我們發現問題不單只是年輕人不願待在社區,而是在觀念中,城鄉差距使得年輕人只能在大城市中尋找自己的定位。

發現鐵支路劇團的用心,打造不一樣的裕農社區

在社區中年輕人與中老年人的距離:兩者的想法欠缺溝通,就像年輕人找不到社區裡屬於自己的工作。可是於訪問中,我們也發現有很多地方得以著手,如裕農社區,鐵支路劇團的年輕人長期對於社區的付出,為社區規劃總體的營造,帶動中老年人參與舞台劇,這類行的模式是否都可套用至每一個社區?

現今社會上的確沒有足夠的資源與完善的措施改善問題,歲月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會面臨變老,若是依然無法改變現狀,那麼被時光遺忘的又會是誰?我們現在的能力僅能為社區現況發聲,僅能以影像勾劃問題,但是這不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嗎?年輕人專注於大城市的憧憬,我們跨出的一小步,希望看過影片的人得以勾勒家園的記憶,並影響每個人的內心感受-早點回家。

 

一. 監製的期許.

 

在這次的社區計畫中,我們在提案上原是以社區特色導向為主軸,但漸漸的我們發現,每個社區中最大且共同的特色皆為“老人”。

於是我們開始探討這個問題,假設一齣戲劇中需要有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路人甲、乙、丙…社區中的老人幾乎包辦了所有的角色,然而為何年輕人不願參與這場演出呢?

其時在社區當中有許多美好的文化資產,像人文、藝術、歷史…他們等著被傳承,但隨著時間的飛逝,他們逐漸被遺忘所斷根,我們不願如此,所已決定當這座溝通的橋梁,希望社區被看見,希望年輕人能為這齣只有老人的戲共襄盛舉,增添新的風采。

而在這個高齡化的社會,我們年復一年看著老年人口的數字往上爬,但卻沒有相對的老年福利關懷措施,但歲月是公平的,我們現在年輕,總有一天會變老,到時候若像現在一樣沒有完善的措施,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孤單的獨居老人,這值得我們反思,若是社會的價值觀也能因而改變,我們將樂見其成。

影片監製黃顯淨

二. 指導老師期許.

 

從接觸社區到現在已經有快十年的光景,每次進到社區看見阿公阿嬤一雙雙看著我與孩子們的眼神,都彷彿訴說著:「好久沒有看到年輕人了」。沒錯,年輕人外流、人口老化,一直是社區日益嚴重的問題,而就在我們將之視為常態,並歸咎於趨勢使然的當下,我不禁開始思索我能夠帶孩子們為社區做點什麼?

凡是沒有實際經驗的,都只是口頭的智慧。教室講台上的獨角戲已經無法為我的教學帶來任何的漣漪,而教室裡蠢蠢欲動的孩子,有的是無限的創意與活力,於是帶著我最可愛的子弟,前進這六個亟待復興的社區,我們期盼透過「早點回家」的訴求拋磚引玉,告訴青年朋友們,社區是孕育我們的家,唯有家的圓滿才可以讓我們無後顧之憂的向前邁步,因此,我們應該為他做點什麼,是不?!孩子們,知識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學到,期盼透過這次體驗式的學習,能擦淨你我蒙塵已久的內心。

指導老師黃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