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電商二甲 4A255071 許心瑀 ( 第七週學習成果確認(張鉯雯組))
1樓
對臺灣而言,您認為日本帝國的統治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請分別就「利」與「弊」各舉5個事例來明您的整體評價。

利大於弊,因為我覺得"利"在於對之後(現在)的台灣有很多幫助,而雖然有"弊",但是個人認為只在當時有不好的影響。

利:
1. 在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支持下,當時的民政 長官後藤新平擬定了一份《財政二十年計劃》,希望能在二十年之內,透過逐年減少補助金的方式,使台灣的財政獨立。然而,由於 1904 年日俄戰爭的爆發,使得日本國庫吃緊,台灣必須提前實現財政上的獨立。
2. 義務教育,台灣總督府仍於翌年在全台灣創立國語傳習所,設置更多義務小學。學習。此外,即使在學校裡,族群對立的緊張關係仍時而可見。這種情形持續到 1929 年,總督府重新修訂了《台灣教育令》,使台灣教育體系與日本內地一體化,並開始採用「內 台人共學制」,並停止使用「內地人」、「本島人」等差別性的稱呼,情況才略有改善。
3. 
戶政,台灣總督府於台灣的戶政調查十分詳實,各項統計數據也相當具有客觀與準確性。在 1905 年之後,每隔五年舉辦的戶口調查或國勢調查。
4. 
交通運輸建設,鐵路、公路、港口。積極實施改善城市為主的交通改善,以鐵路建設最為重要,另外也包含一定規模的公路路線延長,並花費鉅資建造高雄港,使其成為可停靠大量船隻與吞吐貨物的現代化港口
5. 地政,總督府為了調查台灣詳細地形並仔細區分土地種類及使用情形、確定土地之所有權,以利辦理地租改正及租權整理,,自 1888 年起辦理地籍調查,確定各筆土地的所有權。使得田賦稅收大增,詳細地籍資料的建立也使日人對台灣的土地資源 更加了解。此外,為了開發山林資源,總督府也實施了林野調,以確定各地樹種及物產的分佈。在林野調查的政策下,許多學者專家進入山林,間接促成了日 治時期對台灣動植物及原住民文化的系統化、科學化研究,留下了許多珍貴資料。

弊:
1. 掠奪、榨取台灣資源(人力、物資、土地、財產)。
2. 差別待遇,在政治與教育上日本人、漢人、原住民有強烈不平等待遇。
3. 皇民化運動,偷走了台灣的文化和語言。
4. 武力施壓,導致損失很多無辜的人命。
5. 允許台日通婚卻無法律認可,導致台灣人遭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