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電商二甲 4A255080 顏翔翎 ( 第七週學習成果確認(鍾玉貞組))
1樓
對臺灣而言,您認為日本帝國的統治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請分別就「利」與「弊」各舉5個事例來說明您的整體評價。

日治時期日本對台灣政治上與經濟做的改變都大,利與弊兩者也都佔據非常多。

在整體上,以我這個「後代人」的角度還是認為「利大於弊」,日本對台灣的不公、歧視很多,不過自然而然的貢獻更是多,不僅僅引進日本本身也帶來西洋的好處,不說其他,就此台灣的開發也算是大躍進了。

但如果我是「當代人」可能就不會有如此感覺了,歧視,光是這點就已涵蓋非常的不公平與剝削,明明是一樣是生活在台,但因父母是都是漢人非日本人而從小就被人認為是次一等級的人民,這種感受我想我無法那麼理智,即使當時日本不管做什麼事情、不論好壞皆都會想成「壞」的一面吧。

「利」:

1. 建築上有了技術上的進步,例如在台南文學館裡在樓層與樓層之間還有將地板整個撐高,用來以防潮濕、減少疾病。

2. 新建醫院與學校,藉此改善了許多當時的環境衛生的問題以及教育的普及、提升教育程度。

3. 設立「警察制度」,警察的出現讓台灣在治安方面上有了專門的公共秩序維護者。

4. 蓬萊米的研發,在米的品種上做改良,使原本台灣所食較硬的米變得較為鬆軟美味。

5. 行政上做了全台的人口普查,定期做人口的統計讓台灣可以清楚了解各戶的戶籍狀況。

「弊」:

1. 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文化衝擊,將全台民眾由中式改為日式,語言、姓名甚至是宗教,讓台灣的傳統文化逐漸減少。

2. 教育上區分公學校與小學校還有蕃人教育所,感覺上即使名義上運用皇民化用動來顯示日台的一視同仁,但在這方面卻還是默默地作了區隔甚至是有點種族歧視的意味。

3. 人民工作上同工不同酬的差別待遇,例如教師、警察,同職業卻因為日本人與台灣人的不同而領了不同的薪資。

4. 糖業經濟上的剝削,日本人資本家掌控糖廠以類似奴隸的方式壓榨台灣蔗農,使很多所謂「不聽話」的台灣人成為窮人。

5. 不開放台灣人從事政治,大學裡沒有主修政治的學系,只有醫、農等較實務上的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