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科技大學四技一體育課EFGH講義
一.排球
1.排球的發展與經過
自1895年美國YMCA的體育部長威廉麻根氏(W. J. Morgan)以休閒娛樂的性質將籃球的內胎,網球的場地,經多次實驗,首創排球運動而普及美國各地。1910年經YMCA的體育教師布拉溫氏(E. S. Brown)的努力,首先把排球運動介紹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市,這種新鮮的運動也就此傳入我國廣東省臺山縣,該縣的男女老幼無不喜愛這種具有娛樂性質的運動,從此逐漸地傳佈到全國各地。1913年、1916年、1917年先後傳入日本、韓國、地中海沿岸及歐洲各國。
1913年第一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舉行時,排球已列為正式競賽項目。因傳入日、韓較晚,第一、二屆僅由中、菲兩國參加。日本是從第三屆才開始加入比賽。當時參加比賽的人數是16人,排成四排,每排4人,純粹是一種休閒娛樂性質的活動,至第五屆遠東運動會(1921年)為節省各國經費負擔,參加人數減為12人,到第八屆(1927年)又縮減為9人,1951年成立國際排球聯盟(IVBF)同時將比賽人數改為6人制。
2.比賽的特性
排球比賽是由兩隊球員,在以球網隔開的場地上,進行比賽的運動項目。其目標是將球擊過球網,使其落在對方場區的地面,並防止對方將球擊落在本方場區地面。每隊有三次機會將球擊回對區(攔網觸球除外)。
比賽由發球開始,發球員擊球過網進入對區,展開雙方來回對擊,直到球落地、出界或某隊未能合法將球擊回對區。
排球比賽中,球隊贏得一球,即可得到一分(贏球得分制-Rally Point System)。當接發球隊贏得一球時,該隊得到一分,並獲得發球權,球員順時鐘方向輪轉一個位置。
3.比賽形式
某一隊先得25分為贏一局(第五局除外),若比數為24:24時,比賽繼續進行到領先對隊2分(例如26:24,27:25)為止。贏三局的球隊,贏得該場比賽。若比局為2:2時,進行決勝局比賽(第五局),以先得15分,並至少領先對隊2分之球隊為勝隊。
4.注意事項
(1)比賽場地(Playing area)包括比賽場區(Playing court)長18公尺寬9公尺的長方形和無障礙區(free zone)至少3公尺。
(2)球網掛在中線垂直上方,男子網高2.43公尺,女子網高2.24公尺。
(3)球隊可選擇從最後確定的12名球員中,挑出一名球員登記為特別的防守球員,稱之「自由球員」(Libero),此球員不可進入前排做攻擊。
二桌球
桌球運動的成長與發展:
桌球的起源,至今有多種學派的說法。近代桌球所使用的球是在1895年用叫(Cellu loid塞璐珞)的易燃半透明塑膠材料和木板所做成的球拍。1898年在英國首先被使用。當時因球彈到球桌而發出了『Ping』『Pong』的聲音,因此被稱為『乒乓球』。之後在1922年美國某家運動用品公司為了要將乒乓球名稱做為商標的登錄時才改稱為Table Tennis,就是現在的桌球。1926年在英國倫敦成立國際桌球聯盟。
球桌與球拍的介紹:
1.比賽球桌的長度是
2.球拍的種類與握拍方法:
角型-從前在日本以經開始使用這種型式的球拍。
圓型-
單板-有直木紋,且紋很整齊,需要選擇有筆直的紋最好。
合板-有3~7張的合板,張數愈多彈力愈強,因此守備系統只要3~5張,攻擊系統就要5張以上。
3.球拍的握法:
球拍的握法稱為Grip可分為正板握法和握手型握法,正板握拍法有日本式(角型)和中國式(圓型)兩種。
4.比賽方式:
男、女各分單打、雙打、混合雙打三種(先得11分者為勝)。
比賽規則:
1.以做球方式選擇那一邊先發球,發球者必須把球由手中拋出離開
2.發球以每發完2球時必須交換由對方發球,但是10比10時改由每隊各發一球,連續得2分者為勝利。
3.雙打時需先由發球方的右側發給對角的接球方,每次發球者與接球者都是相同的人,每隊擊球必須交替輪流,不可連續打2次。
三高爾夫球
高爾夫球運動的發生與發展:
高爾夫球,它的發祥地與名稱的由來,至今尚無可考查,但是對這種在世界上非常廣泛且流行的運動的發祥、歷史也有很多爭議,但大多數認為高爾夫球是由歐洲大陸傳來,把高爾夫球當作是國技的蘇格蘭的牧羊的牧童,用牧羊的棒子將小石頭打進兔子的洞穴裡的遊戲開始發展。這種樣子,曾經被畫在中世紀時代的寺廟裡,也可以當作是高爾夫球誕生的重要證據。
競技的特徵:
高爾夫球比賽是利用廣大的草地和山地來作球場,用不同規定的球桿,將球打進特定的洞內。每一場比賽是以男子4天、女子3天的總合桿數來判定勝負,每天必需打完18洞。(每天以18洞為1單元)在這18洞的球場中設有許多障礙,例如沙坑、雜草區、水池、果嶺區等,以及三種不同距離的球道所組成。
球 道 區 分 |
距 離 () 內 為 女 子 |
基本桿數 |
短 程 球 道 |
|
3 |
中 程 球 道 |
251~ |
4 |
長 程 球 道 |
471以上( |
5 |
球桿的距離表:
|
最 近 |
標準 |
最遠 |
#1 |
打不出 |
195 |
220 |
#2 |
155 |
185 |
195 |
#3 |
140 |
175 |
185 |
#4 |
125 |
165 |
175 |
#5 |
110 |
155 |
165 |
#6 |
90 |
145 |
155 |
#7 |
80 |
130 |
145 |
#8 |
70 |
120 |
135 |
#9 |
50 |
110 |
120 |
#P |
看情形 |
100 |
100 |
比賽標準桿的配置:分IN、OUT兩單元,每個單元各有短程球道2洞、中程球道5洞、長程球道2洞,共18洞,標準桿72桿。
高爾夫球能帶來健康:
高爾夫球是人類所發明的運動中最偉大、最健康、最神奇的一種。世界上沒有任何其它運動比高爾夫球更完美。據運動醫學研究指出,以一個高爾夫球運動員所必備的知識,在運動的過程中所需的技術困難度,在加上所有肌肉在運動中的數量來作標準,高爾夫球數第一。有人說游泳也能用上全身的肌肉,可是游泳用到的只是肌肉,而高爾夫球員不僅用體能,而且用眼睛、感覺,甚至用腦力來作這項運動。高爾夫不受先天條件的限制,不像許多運動,一過35歲,玩起來就開始有「寶刀已老,力不從心」的感覺,高爾夫確能越打越精,形成薑愈老愈辣的局面。身體強健,血氣方剛的年青人,不見得能勝過70老翁。
四.足球
1簡介
足球運動的起源在國、內外有種種傳說與記載。我國早在黃帝時代表(西元前2697年)就有類似今日足球活動,稱為「蹴鞠」。並以蹴鞠為鍛鍊身體與訓練士兵的方法。
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在西元1175年時,英格蘭以盛行足球運動,當時普遍受商人或農民子弟喜愛。其動作及為粗魯,並無嚴密的規則,活動方式是以村落對村落或教區對教區,以城門或寺院門牆為攻擊目標,球到之處,眾人追逐,對街道、田園、房屋破壞甚巨,那時稱之為「暴徒式足球」或「街道足球」。由於時常發生傷亡,又因戰爭與黑死病流行等緣故,以致14世紀時遭國王頒布禁令的命運。到了18世紀時又在 Public school和大學中盛行,不久也產生了俱樂部隊,在1863年成立英國足球協會,制定了14項規則,及正式名稱(soccer)。
規則簡介:
1比賽應由兩隊對抗,每隊球員至多11人,其中1人為守門員。
2除了守門員以外,球員在比賽中均不得用手去觸摸球。
3比賽時間上、下半場各45分鐘,中場休息不得超過5分鐘。
五.壘球
壘球之足跡:
最初壘球聯盟源於美國,於1900年創立於明尼蘇達州,而在1926年統一其名稱為「壘球」(soft ball)。1933年在芝加哥成立業餘壘球協會,制訂了壘球規則,並開始舉行男女壘球賽,在1950年代初期成為一項國際性運動。本來是一種在冬季時於屋內遊玩的球類,故被稱為室內棒球,由於屋內有許多不便之處,因此漸漸移到戶外舉行。自1920年起因於戶外比賽時帶給人們休閒、娛樂,所以被稱為休閒球、海軍球、淑女球等,各地名稱互異。
壘球之起源:
壘球起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在19世紀末,在棒球盛行的美國芝加哥,舉行過感謝神恩的祭典的一個午後,有位記者喬治韓克,半開玩笑的將別人投來的拳擊手套用掃帚擊出,而漸演變出今日壘球。其二說法是壘球是模仿棒球所衍生出的運動。
規則簡介:
種類:壘球分快速與慢速兩種。
隊伍之編組:每隊有十名成員,第十名稱為「游擊、外野手」,可防守任何一區,
普通是防守二壘板後。除了上述十位守備員之外,可選擇多使用一位球員,這第十一位球員的職稱是【增額球員(簡稱EP)】僅擔任攻擊任務,使用EP時,所有十一名球員都必須參加打擊,而EP所排定的棒次整場不可改變。
場地:壘板間距男、女都是
投手:慢速壘球是以投球給對方打擊為主,所以嚴禁投快球,投球時須由地面
起2公尺以上的高度,以拋物線投出。投球時手臂通過腰部限一次。第三
個好球若漏接,也算打擊者出局。
跑壘主要規則:無盜壘,在球未通過本壘之前不可離壘,遇二好球三壞球時,打擊出去的球,如果不是界內球時,就算該球員出局。
打擊步法:1方步法(打擊出的球往正前方向走)
2封閉步法(打擊出的球往一壘方向走)
3開放步法(打擊出的球往三壘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