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2012-11-06) 結構主義
by 林東征 2012-11-06 22:27:22, 回應(0), 人氣(563)
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
 
 

索緒爾是令結構主義於20世紀重現的始祖,因為他的講義經由學生整理在1916年出版命名為《普遍語言學課程》,其中並不關注言語或語言的使用反而關注語言系統,他稱之為「理論符號學」-「符號學是研究既存在社會結構下,各種符號的科學。」最終,他認為語言符號是由意符(能指)及意旨(意指)所組成。這跟以前關注字與事物的關係的手法很不同。

《普遍語言學課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語言學家有很大影響。美國的L·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發展了自己的結構語言學,正如丹麥的Louis Hjelmslev的那一個學說。在法國,安戴尼·梅勒(Antoine Meillet)和Émile Benveniste延續索緒爾的課程。最重要的是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成員,例如Roman Jakobson 及Nikolai Trubetzkoy 開展了有關的研究。
 

結構主義反對人性自由和選擇的觀點,而是集中關注人類行為是由各種各樣的結構組織所決定的研究。以此觀點為據的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李維史陀於1949年版的《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二戰期間,李維史陀紐約結識了傑科普生,受到了傑科普生的結構主義以及美國人類學傳統理論的影響。在《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一書中,他從結構觀點來考察親屬關係,並試圖證明不同的社會組織實際上就是少數基本親屬結構的相互置換。隨後於1958年出版的《結構人類學》一書,收錄了闡述其結構主義思想綱要的論文。

到六十年代初期,結構主義作為一種運動已經盛行。 因為它試圖建立一個關於文學系統自身的模式,且在整個文學領域內的作品之間的關係發揮作用的結構原則。結構主義已經努力─並正在努力─為文學研究建立一個盡可能科學的基礎[來源請求]羅蘭·巴特雅克·德希達則集中研究如何將結構主義應用於文學

標籤: 4-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