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終身的實踐 ——送書與讀書度春節
(一)出現眾多「閱讀沙漠」
台灣25縣市中,有18個縣市居然是「閱讀沙漠」,只有六個縣市是「閱讀綠洲」。所謂「沙漠」是指「不閱讀人口」超過「閱讀人口」,「綠洲」則反之。「不閱讀」是指「很少看書」與「完全不看書」的人。「閱讀」包括了「每天看」「常常看」「偶爾看」書的人。
以「閱讀沙漠」縣市而言,「不閱讀」超過「閱讀」的「逆差」常在20%左右;「閱讀」超過「不閱讀」的最大綠洲為台北市,「順差」為13%。
文化創意產業要在沙漠中開花結果需要多少等待!
上面的資料來自《遠見》雜誌剛於去年9月底發布的「2010台灣閱讀大調查」。讓我再引證一些相關數據:
(1)每人每天花2.7小時看電視,1.3小時上網,26分鐘看書。
(2)每人每月平均買書支出121元,一年為1461元,相當於每人平均所得千分之三。
(3)每月平均看書量二本,較三年前的調查略有進步。
(4)每年每人平均購書量約為四本。
(5)七個縣市平均每人購買新書的公共支出,不到新台幣10元,連江縣最高為214元。
(6)八個縣市每人公共圖書平均不到一冊。
(7)對閱讀最重視的縣市,為苗栗縣與嘉義市。
(8)68.5%民眾支持購書抵稅。
(9)在一本書同時出現紙本與電子版時,3∕4選紙本,近1∕4選電子書。
(二)閱讀的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的伙伴們,這麼努力地在推動閱讀。讓我先改寫二句大家熟悉的英語來說明閱讀的重要。
第一句是Seeing is believing(看了才信;百聞不如一見),我要學它的表達方式,改成Reading is believing and disbelieving(讀了才信與讀了不信)。當今世界形形色色,如果真要「看見」才能「相信」,那真是何等的自我設限。如果所讀的都是真材實料,那麼,就可以「相信閱讀」。這就是為什麼閱讀「經典」風險就低,它已經過時間的考驗與淘汰;這就是為什麼作者、出版社,以及媒體的名譽(商譽)變得那麼重要,以及國際上著名的獎項變得具有指標性的功能,如諾貝爾獎、普立茲新聞獎。做一個消費者,我很在乎「機會成本」,為了省事省時,我自己是相信「品牌」的。(請留意:「品牌」並不等於「名牌」)。
另一方面,我們都難以避免地讀到誇大的、不實的、似是而非的資訊,有學者稱之為「閱讀的災難」。在這一時刻,如果你有定見,就可減少這種迷惑,否則就會產生「讀了不信」的另一種反應。
然後,我要再增加一句:「閱讀」要與「行動」配合,即所謂「知行合一」。沒有閱讀做基礎而硬幹,肯定容易失敗;只在消極地讀而不肯積極地做,也不可取。在市場經濟體系下,每個人必須要靠自己的能力求發展,那麼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自求多福;唯有自求多福,特別是白手起家,才會獲得社會尊敬。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