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德思教學三大規準:價值性、認知性和自願性
英國教育哲學家皮德思所提(Peter’s three Education Criterias: Cognitiveness, Worthwhileness, Voluntariness ),合價值性是指教育要合乎價值,符合正向價值意義,教育必須符合一切正向發展的價值活動,價值包含有助於學生個人潛能開展、或是學生知識道德的增進。合認知性是指教育要合乎認知,符合求知和辨認事實,課程教材應具有驗證性或是否證性,也就是可提供學生反覆證明其真假,並要適於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條件。合自願性是指教育要合乎自願,符合學習者的意願、學習者的自發性,避免灌輸學生知識或是給學生洗腦,應重視學習者的動機、興趣、能力或潛能等等
(全文...)
(全文...)
生命史研究運用在教育研究的價值 - 應用心理研究
--------------------------------------------
演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
(全文...)
(全文...)
陳昺麟( )。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
紮根理論是由 Barney Glaser 和 Anselm Strauss 這兩位社會學家最早發展出來的(Strauss & Corbin,1990:27)。要了解什麼是紮根理論,首先要知道紮根理論乃是一「方法論」(methodology) (Strauss & Corbin,1998:4),Strauss 和 Corbin認為,紮根理論是思考和研究社會真實存在(reality)的一種方式,他們並認為雖然人類不能像上帝一樣地全知,但是希望透過研究能夠增進我們對世界運作的了解。 再者,紮根理論的目的在建立理論,所以會應用一系列的「方法」(method)來搜集與分析資料(Strauss & Corbin,1998:3,8-9,12-14),觀察與訪談是常用來搜集資料的方法,而 Strauss 和 Corbin 認為分析資料的程序包括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主軸編碼(axial coding)和主題編碼(selective coding )等過程(Strauss & Corbin,1998:55-241; Strauss & Corbin,1990:57-193)。
----------------------------------------------------------------------------------------
筆記
紮根理論的研究過程主要可分為五個階段:
(全文...)
(全文...)
Beau Lotto + Amy O’Toole: 科學是為每一個人存在的, 包括孩子們
Beau Lotto + Amy O’Toole: 科學是為每一個人存在的, 包括孩子們
(全文...)
(全文...)
視界融合(Horizontaler-Schmelzung):理解的過程是在文本的作者原初視界和解釋者現有視界的交織融合,達到一種既包容,又超出文本與讀者原有視野的新的視界,造成了一個理解有賴於前理解,前理解又有賴於理解的循環,這就是所謂「解釋學的循環」(der hermeneutische Kreis)。
(全文...)
(全文...)
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主觀的,且理解本身具有歷史性,取決於觀者先前的理解,有所謂的「前結構」,因此理解要以「前理解」和「前結構」為前提。迦達默爾進一步提出了理解的「歷史性」、「視界融合」、「效果歷史」等概念。
(全文...)
(全文...)
「文本」的概念被擴展為書面文件。例如:講話、表現、藝術作品和事件。因此,任何一個人都在細說或者詮譯「社會文本」。
(全文...)
(全文...)
法蘭克福學派
批判理論這個名詞的第一次使用,是法蘭克福學派(是指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的成員、其知識與社會網路、以及那些在知識方面受到他們影響的人)用來形容他們自己的著作。從那時候起,這就變成了一個廣泛的名詞,表示那些透過人文學科方法生產出來的論述。這個名詞指涉的領域包括了馬克思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理論如雅克·拉岡、符號學和語言學理論如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與羅蘭·巴特、酷兒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種族理論等等。不過,批判理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範疇。
(全文...)
(全文...)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
由馮特的學生鐵欽納於內容心理學派形成近20年後在美國建立的,是內容心理學思想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但構造主義心理學派絕不等同於內容心理學派,二者無論在形成的時間、地點以及研究方法和具體內容上,都存在著差異。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全文...)
(全文...)
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
索緒爾是令結構主義於20世紀重現的始祖,因為他的講義經由學生整理在1916年出版命名為《普遍語言學課程》,其中並不關注言語或語言的使用反而關注語言系統,他稱之為「理論符號學」-「符號學是研究既存在社會結構下,各種符號的科學。」最終,他認為語言符號是由意符(能指)及意旨(意指)所組成。這跟以前關注字與事物的關係的手法很不同。
(全文...)
(全文...)
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或analytical philosophy)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指20世紀初期出現的,具有特定目的和方法的哲學研究。另外它還指當今研究哲學的一種「風格」或者「方法」,這個意義上的分析哲學並沒有具體的目標,它所研究的問題也更加廣泛、多樣。
(全文...)
(全文...)
快叫爸爸
快叫爸爸
妹妹對情境詮釋看似好笑,但我們是否也只能心中的「假設」或「偏見」來詮釋現象。
--------------------------------
延伸閱讀
&n
(全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