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位置: 職業倫理教學暨推廣平台 > 最新消息 > 專業倫理課程
by 邱雲翔, 2014-04-16 13:02, 人氣(1755)

(一)為什麼需要有倫理?

     1、安全、安定與和諧的生活與社會:

     2、圓滿善之願望的實現:

     3、公平正義的理想社會:

(二)道德與倫理的不同

     1、道德:自律-內在的自我要求。

     2、倫理:他律-外在的規範(風俗習慣、宗教戒律、法律)。

(三)價值論(value theory)的內容

    1、人生活在世界分分秒秒必然要面對的事情-物質、知識、美感、行為。

    2、價值的意義:可貴、令人喜愛、值得重視,好、有用、真、善、美、重

要、寶貴、有意義等等意思。

    3、在所有學科都含有價值衡量與判斷:科技、工程、經濟、管理、社會、

政治、法律、文學、藝術、宗教、哲學、…

4、價值學(axiology)或價值論(value theory),是由哲學和各門具體學科關於價值的研究所構成的一門綜合學科,是對人類生活中的價值判斷及其規範和實踐方式的探討,其任務在於提供追求和理解人類價值活動的理性根據和實踐指導。作爲哲學範疇的價值的本質規定是什麽?價值是一種客觀的關係,還是一種客觀的屬性或是一種主觀的觀念?價值是宇宙中普遍具有,還是僅僅同人類相關的?價值是否是與事實相對立?大多數學者認為價值是:立基於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來考察價值,總體上把價值看作是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傳統哲學知識論的嚴重缺陷,是把認知模式作爲主客體之間的唯一認知模式,把人與物的關係抽象得僅剩下一「理論關係」,把認知主體假設爲脫離了社會、撇開了利益和情感的抽象人,因此認知活動實際上成了沒有具體人的活動。價值論的興起和發展,不僅使人們看到人所面臨著的雙重世界,從而認識到認識活動不僅包括反映物質形態世界的認知活動,而且包括把握價值形態世界的評價活動。認知活動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活動,以把握客體的本質和規律;評價活動是主體把握主客體之間價值關係的認識活動,以把握客體對於人的意義。認知活動和評價活動相互交織在一起,完整的人類的認識活動。

價值學的形成價值現象是人類生活的普遍現象,價值問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個基本問題,從人類理性意識到自己與他者(物、他人、世界)是處於一相關連的關係時起,價值問題就進入了人類理性思考的範圍,古代哲學就已經明確地包含了關於善、美德和美好生活等智慧的追求與思考,而後隨著各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惟科學先後從哲學分化獨立出去,對於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價值思考也先後形成了各種專門的學科,如倫理學、美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文學、藝術、宗教等等;其中倫理學和美學仍屬哲學的分支學科,它們對善和美的問題探討對其他社會學科具有一定的普遍和指導意義。

對於價值領域的分類,因分類角度和形式的不同而表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這同時也反映出人類價值生活及認知評價的複雜和多元;將不同的價值類型全面地綜合並描繪人類價值生活與規範,是價值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一般學者將價值活動分爲以下幾個領域:道德、宗教、藝術、科學、經濟(物質)、政治、法律和習俗,這一分類表示人類的一切在世的活動,同時就是理性的認知(現實生活世界的問題)與評價(適應生活的各種規範)的活動。

對價值學的研究與了解,可促進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相互聯繫,並對人類價值生活有更全面性的認識,使人們更有效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增強人們理解和處理價值問題。以下簡要說說人的生活中主要的評價活動。

(四)三種倫理學(ethics)

    倫理學(ethics)是哲學的一個傳統分支,它是關於道德價值的理論學科,倫理學對道德的善與惡的研究,包括關於道德價值和善惡的本質、特徵和規律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關於現實道德標準和規範系統的研究。倫理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如何生活?人應當成爲什麽樣的人?人應當遵循什麽樣的準則?在倫理學中,道德原則的合理性證明成爲主要的問題。倫理學之所以實用,原因就在於道德實踐的主要目標就是按某種方式進行生活和採取行動。倫理學的目的便是幫助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並幫助我們獲得和確認富人性的、真正的、有價值的基本善和實踐的真理,這種類型的倫理學,我們稱之為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以區別於專對道德語詞、倫理學術語之意義和倫理學判斷之可證明性加以研究的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

    倫理學判斷雖然沒有科學判斷那樣的客觀性,但這並不是意指倫理學僅是由主觀情感或主觀推斷的,倫理判斷能夠且應當是建立在合乎理性且具普遍性的道德原則上,並經建全、充分詳盡的推論而形成的。

 

 

    1、描述性倫理學(descriptive ethics):不給規範。

    2、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不給規範。

    3、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判斷人的行為是否正當,並給人的行為規範的理論研究。

(五)規範落實於人的行為的方式(法理學)

     規範倫理理論à基本倫理原則à倫理規則à法律à行為

                                     æ行為

(六)兩種規範倫理學

  1、後果論(目的論teleology):依行為結果的善或效益來指導行為或道德判

斷的標準-效益論(utilitarianism),J.BenthamJ.S.Mill

  2、義務論(deontology):行為是否正當是內在的,與行為產生之結果的好

壞無關的倫理理論-羅爾斯(John Rawls)正義論、康德(I.Kant)普遍

道德律、孔子仁愛理論。

(七)基本倫理原則

1、效益原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greatest

number)。「效益」(utility)意指一種能給當事者求福避禍之傾向的東西,若這東西趨向產生利益、快樂、善或幸福,則導致產生此東西的行為,就是正當的或良善的。

優點:(1)用統一的原則(效益原則)來說明人類行為的目標、根源和動

力,並解釋道德的行為和道德的規範,以及一切社會制度和政治措

施的正當與否。(2)效益論把許多道德問題用自然的、常識性的方

法進行處理,許多行政人員和專業人員做決策時,關注的焦點就是

結果的效益且考慮各種方案的成本與利潤。

缺點:(1)不同個人對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快樂、福利或幸福的感受難

 以採用同一的標準加以計量和比較。(2)只顧社會福利總量的增長,

 卻不顧這些福利的分配問題,甚至容許為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總量

 而犧牲少數人的利益。(3)基本人權(自由權、平等權、生存權)

 的分配問題,或者說權利義務的分配問題,亦即所謂正義問題並不

 能從效益原則中推導出來;相反的,基本的人權或道德義務也可能

 為了效用的最大化而被剝奪。(4)行政人員和專業人員做決策時,

 是否能通過客觀的道德衡量進行工作?能否避免謀私利或偏見的

 假設?效益主義或所有目的論倫理學都不能克服這些問題,且常常

 成為各種不道德決策或自私行為的藉口。

 

 

   2、基本人權原則(principle of human rights)(平等自由權):

基本自由有政治上的自由、言論、集會、思想、信仰、人身、保障個人財產、依法不受任意逮捕和剝奪財產等自由。這些自由是一律平等的,是不可侵犯的,是不能為了較大的社會經濟利益而犧牲個人的自由,唯一對個人自由的限制是不可侵犯他人的自由權利。依此原則沒有人或團體可以為了某些利益而侵犯別人的身體、隱私、財產或智慧財產等權利。

    3、分配正義原則(principle of distribute justice)(機會平等原則和適度差別原則):

1)機會平等原則表明,雖然社會在財富、權利和職位等分配上,實際不可避免有不平等的存在,但機會卻必須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各種

地位、財富和職位不僅向有相應才能和稟賦的所有人開放,而且要

使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機會獲得。例如:政府透過教育經費補貼,以

使所有國民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而能進入公平競爭的行列,即

是機會平等原則的表現。

2)最不利者受惠原則,又可稱為適度差別原則。依此原則是承認人的

能力、才幹和其他條件所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但這種不平等必須

以狀況最差者亦有所改善來選擇分配的方案,這就要求國家實行某

些照顧弱勢的福利政策,並通過稅收和其他政策的調整,對貧困者

加以補貼,否則就是不正義的。

3)當這些原則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常常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和兩

難,因此,也就產生哪個原則優先適用的問題。羅爾斯對這個問題

的解答是:在各項原則間有一個不可逾越的「字典式的排列」

lexicographics),各原則的排列順序為:(a)平等自由原則(b

機會平等原則(c)適度差別原則(d)效益原則。意味著欲滿足後

面原則的前提是不能犧牲前面的原則,這也意味著永遠不能因任何

功利的目的而枉顧人的各種基本權利或自由。

康德認為我們的道德規範原則根源於我們的「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中之「善良意志」(good will)、「義務」(duty)、「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和「自由意志」(free will)等先驗範疇,他將道德的實踐和行為統歸為受道德律令支配而不是受自然慾望、愛好支配的行為。

4、自律原則(principle of autonomy):(1)你必須遵循那種你能同時也意願要它成為普遍規律的準則去行動。(2)每一個有理性者,都有一個制定普遍規律的意志,…這意志要使自己行為準則成為普遍可行的規律,那他就必須不受任何自己利益的影響。

    5、尊重原則(principle of respect):(3)你一定要這樣做,無論對自己或對別人,你始終都要把人看成目的,而不要把他視為一種工具或手段。

    6、仁愛原則(principle of beneficence):孔子面對周朝禮樂制度的崩解,亟思在周朝的禮樂形式中,加入實質的內容;也就是說,孔子希望能在周朝的社會和道德的形式規範(禮樂制度)內,加進人在具體實踐行為中起主導作用的仁心。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有了「仁」就能依「禮」行事,就能夠執行「禮」;沒有「仁」就沒有「禮」

或只是一些形式的教條規範。那麼,「仁」是什麼?孔子說:「仁者愛人」

(論語‧顏淵),首先,表現在對家人的親情,「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進而將此種自然的親情推

擴至親人之外,「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再進一步將人的仁

愛推廣到自然生態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民

吾同胞,物無與也」(張載‧西銘)。

    7、經權原則(principle of situation)(情境原則):在實際的實踐或抉擇過程中,我們常常碰觸到原則的衝突或抉擇的兩難問題,這也就是羅爾斯為何必須提出倫理原則的字典式排列之主張的原由,也是孟子「義利之辯」中所包含的主要問題。情境倫理學以美國倫理學家弗萊徹(Joseph Fletcher1905-)為代表,他說:「我的主要原則是:關心人應優先於關心道德規則,較之普遍規範,具體情況與境遇對於我們應該做的行為具有更大的決定作用。」

(八)從理論倫理學到應用倫理學

1、一般應用倫理學:(1)生命倫理學(2)生態倫理學或環境倫理學

2、專業倫理學:工程倫理、科技倫理、商業倫理、企業倫理、諮商倫理、

傳播倫理、各職業的職場倫理等等。

(九)倫理問題的分析步驟

1、確認並系統條理的提出每個案例中的倫理問題。

    2、考慮一下你對這些問題的第一印象或反應。換言之,你的道德直覺怎樣考慮該行動或政策,這行動是正當的還是錯誤的。

3、思考這問題是否關涉到規範性原則?如果是,規範性原則對此問題具有什麼影響或作用?

4、再從一個或多個倫理學理論或基本原則的角度對這問題進行考察,並將之納入理論分析的框架中。

5、規範性原則和倫理學理論是否均指向同一種決策或行為準則,或是這些原則或理論使你得出不同的結論或行動方案?這時應考慮哪個較佳而能優先適用。

6、你的規範性結論是什麼?換言之,機構或個人的行為準則是什麼?

7、依此規範性結論的行為準則所制定的機構決策或國家政策的涵義為何?這決策或政策如何執行?制定為機構內規,通過國家立法或行政命令?違反這行動政策時,該採取何種措施?因時空環境改變時,這準則或政策能否適用之檢討。

(十)職場的倫理問題

1、同事關係:我能犧牲同事的權益以獲取自己的權益嗎?

2、公私不分:

3、規範的位階:公司規範與國家法規。

4、我要維護或爭取誰的利益:自己、管理者、股東或老闆、協力廠商、消

費大眾、社會與國家。…………

 

 

 

 

 

 

 

 

 

 

by 張孟涵, 2013-11-11 16:18, 人氣(1143)
by 張孟涵, 2013-11-11 16:18, 人氣(1123)
by 張孟涵, 2013-11-11 16:17, 人氣(1192)
by 張孟涵, 2013-11-11 16:17, 人氣(1109)
附件
by 曾郁中, 2012-11-18 22:29, 人氣(1549)
by 曾郁中, 2012-11-18 22:29, 人氣(1540)
by 曾郁中, 2012-11-18 22:28, 人氣(1513)
by 曾郁中, 2012-11-18 22:28, 人氣(1380)
by 曾郁中, 2012-11-18 22:28, 人氣(1522)
by 曾郁中, 2012-11-18 22:28, 人氣(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