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106-2 五條港行號
by 王茗禾, 2018-09-27 21:15, 人氣(1060)

文創與老街的協奏曲─五條港行號

神農街79-五條港行號

老街的歷史


神農街在康熙年間的地圖就已經出現「北勢街」三個字,所以可以知道這是從康熙年間一直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歷史的老街。神農街這條街上的屋子與其他老屋有所不同,特色就是整體房屋較長,屋子前面是街道而後面是北勢港,所以家家戶戶後面都有一個後門,以前的貨物就是從後面港道所運送過來的。當時,屋子前半段是做生意的地方,後半段當倉庫用,雖然店面寬度不是很寬,但是比較長,中間還有中庭,在這條街上家家戶戶的中庭裡都有一個自己的井,而且每戶人家都會在中間開一個門,供做生意使用,門都開得比較大,是想讓客人可以方便進出,且希望人流川流不息,所以這種街屋的形式在神農街是個有名的特色。

▲1752年就已出現的北勢街

老屋修繕


79號的五條港行號原本在民國前5年的時候蓋的,所以它的構造還是木頭的木造式建築,從這間跟隔壁4間是連在一起的,協會進駐後對於建築的本體是沒有變動的。外觀上,在五條港行號接手前,前任屋主他曾經貼過磁磚,是比較接近70晚期80年代早期的那種風格,協會覺得貼磁磚感覺比較像舊民宅,風格比較不搭,看到對面跟左右鄰居都是洗石子的屋面,因而使用洗石子為主。選擇洗石子當屋面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要跟周圍的老屋門面一起觀看,這樣比較協調;至於屋內還是使用以前的外觀,保留的還包括木頭的柱子。

▲洗石子的外觀立面

▲整修後以木框窗戶與門的立面處理

至於中庭的井,前任屋主早將井填起來了,且屋主覺得門開在中間不好利用,就把門填起來,所以協會確立經營五條港行號,開始整修這間屋子的時候,又把門拆開,讓它回復像以前那個樣子,是想讓大家知道這個門是當初做生意時,希望人流四通八達川流不息。雖然老屋整體是木造建築但還是蠻耐重的,特別是跟左右的屋子連棟,所以非常堅固。由於協會想讓大家看得到以前的痕跡,所以在樓梯的下方,還保留一塊空間,那邊的地板比現在的地板低了一點,其實是老屋以前原本清末日治初期的地板高度。

特意留下高低差,以見證原屋的樣貌


▲木造建築


▲木櫃子

▲窗戶

目前店內的空間設計,一樓主要是營業一些文創商品,二樓是一個小小的展場空間,可以辦一些講座跟課程。在一樓的店裡,有將車縫的工具放在客人看得到的地方,讓大家知道五條港行號就是以「布」為主要開發商品,在老屋後面也是這樣的規劃,現在老屋後面還在修繕,在修繕以前就是以「布」為主的工作室。

▲一樓經營的情景

經營五條港行號的契機


當初這個店的前身是台南市文化協會推廣神農街的據點,在神農街推廣且發展差不多的時候就沒有繼續租下去的必要性了,但因為在推廣神農街時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累積了許多設計資源與文化的資料,也跟老屋有了情感,倘若可以做一些推廣台南在地文化或推廣神農街的文創商品,並且可以不定時地辦一些在地的講座跟課程,是可以傳達台南是個好地方,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毅然決然地繼續承租下去。

經營期間的趣事


在經營的這段時間,五條港行號的員工們來來回回看過各式各樣的顧客,他們說每位員工的個性與風格大有不同,所以吸引的顧客群也不太一樣,例如在顧店時,可以觀察這些不同地區遠道而來的顧客,哪些是從北部來,哪些是從南部來,藉著顧客的穿著及配件了解當時流行的趨勢,也能從他們所購買的商品來知道此項商品的客群的狀況,這是員工認為在顧店時能發現的有趣小事。

▲採訪時店內的角落

執行長表示希望能再多做一些帶動街道產業的事情。在以前曾辦過各式各樣的活動,每一季都會推廣不同的文化,且將文化帶入商品,也持續好一陣子了,自然而然地累積一些設計的資源及人脈,覺得在這邊持續經營一個與文創產業有關,同時兼具文化推廣及導覽課程的相關事宜,是一件蠻有趣的事情。

文創商品的價值


執行長認為五條港行號首先要探討的是文創商品是台灣特有的文化,在國外上都被稱作文化產業或是創意產業的一部份,各種角度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倘若今天我是消費者,我就會去探討這個商品的實用性與價值性是否符合我的需求,而今天我是設計者,我就要考慮我的商品能給人怎麼樣的感覺,是否能表現出我的想法,所以其實他的價值並不是單純只看功用性,而是由每個人所賦予的而有所不同。因此執行長認為商品與故事結合、相輔相乘、互相作用,融合台南在地文化及故事在每個商品上,這會讓消費者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去了解這項商品的真正意涵,且了解過後又能真正學習到知識。

因此店裡每一季就會推一個主題的新產品,比如去年做七娘媽的主題,就做了4、5種主題的產品。今年是做台南的老行業,所以就有做桌曆、雜誌、明信片...。基本上大家進來會發現產品不太一樣,擺放位置也會有變化,即使來逛過五條港行號,但每一次來都會有不同感受。

▲五條港行號所開發的文創商品

▲台灣地圖▲各式各樣的包包


上二樓的樓梯。二樓平常沒有販賣
商品,通常是用來辦活動及展覽。



▲各季主題所設計的明信片。

未來


我們會隨著神農街所扮演的角色而改變,如果是住在神農街的人就希望安靜一點,但如果在做生意的話就會希望越熱鬧越好,神農街是個老街,當然希望他保有老街的歷史記憶跟特色,所以每個人對這個地方的想法不一樣,在這邊就算是開店的人其實也很重視跟這個街上的氛圍,也希望說透過辦有特色有深度的活動可以更吸引到更多的人,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喜歡這裡,那這是我們在這裡開店的初衷,未來也會朝這個初衷繼續邁進。


▲同學採訪鄭采芩執行長


梁嘉恬、李晏融、李嘉萁、 周昆樟、周欣蓓、張家涓、藍韋欣、蘇柔慈 採訪

梁嘉恬、周欣蓓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