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e-Learning)校園社群(e-Community)服務台(e-Service)系所班網(e-Class)登入
位置: 看見五條港 > 文件區 > 老屋 > 北勢港
by 王茗禾, 2019-08-19 14:06, 人氣(1113)

神榕147

彭禧薷、曹馨尹、嚴品佳、游庭安、林亭臻、吳靜萍、鄭凱昀

 

l老屋民宿來住的旅客的年齡層

其實來住的年輕跟年長的都有但是大部分都是外國的旅客居多尤其是日本人,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來都會在店裡留下他們的心情與簽名,牆上滿滿的信紙與合照,我覺得像這樣不管是年輕人與老人都會喜歡的旅社真的很不錯。

 

 

 

大部分的東西都是用原本的,畢竟是老屋,希望保留最原始的樣貌來呈現給旅客。其中有三樣我最喜歡,一個是往內挖的書櫃  不但不占空間,外觀也很有獨特性第二個是八角窗,他是可以轉動的,當有人來時,裡面的人可以往外推來看是誰,而在門外的人會因角度問題而無法看到裡面的人,是防小偷一種方式。第三個是古老的窗戶,很漂亮。

 

 

l民宿內最讓妳得意的地方?

老闆娘說分別是地板的磁磚、八角窗、和神榕樹。磁磚設計非常好看,老闆娘還推薦大家脫鞋子光腳走在上面,非常的舒服,還可以得到舒壓的效果。八角窗是以前的一種窗戶,不但可以偷看外面的人,還可以防小偷,開窗戶時外面是進不去的,但另一邊卻可以從裡面出來,非常具有特色。以及百年的神榕樹,老闆娘說政府每年會幫忙整修,而他們每半年小修一次,不然神榕樹會壓到房子,聽說如果沒修,三樓陽台那幾本上下雨是淋不到雨的,可見神榕樹非常茂盛。

 

 

l為何選在神農街開民宿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當年爺爺在神農街建了一間紡織廠,這間房子就是當年的那間工廠,當時爺爺是的白手起家將紡織廠建立起來的,為了傳承這樣堅定的意志,才決定再將重新這裡改建成名宿,來保留原本老屋的樣貌。

其實老闆娘大可以改建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但是老闆娘卻沒有這麽做,在訪談中老闆娘講起神農街的歷史和爺爺的故事時,她的神情彷彿很驕傲的跟我們訴說著,也對神農街的歷史非常了解,傳承爺爺當年的裝潢,大約九成的原貌都保留下來了,只有做一些些的裝潢,因為老闆娘希望客人住得舒適最重要,在參觀客房時,真的深刻感受到老屋的各個小細節,加上旁邊的大榕樹延伸房子裡非常特別!

 

l將老屋改建成民宿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老闆娘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老屋的管路,因為老屋的管線很小 要做很多種管線的時候不好處理,還要維護老屋原本的主建築,也因為房子中間的大榕樹 要去思考如何處理管線,這是我認為老闆娘最厲害的地方。

 

 


by 王茗禾, 2018-09-28 21:26, 人氣(1112)
輕聲細語裡慢慢的品茗木香
聶樓咖啡
神農街76號-聶樓

沿著神農街的石磚道漫步,望向兩邊那一排紅磚砌成的老房子,這些屋子少說都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走過多少風霜歲月,房子裡的人不斷更迭,但房子仍矗立於此。儘管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難免殘破不堪,但經過後人不斷的努力與整修之下,結合歷史文化與當代藝術,展現全新的風貌,當你走近神農街76號,便有一股醇厚的咖啡香與幽雅的木頭香味縈繞於你的身邊,那是聶樓的特有味道。

▲由劉峰老師收集來的木頭所製做而成的門

▲透過劉峰老師的設計由裡望出去神農街景的模樣

聶樓前身為慢慢鳩木工工作室,店面前段經營餐飲,後段則為藝廊空間。慢慢鳩的主要負責人為劉峰老師,由後代接手經營後,前半段由聶樓承租,內裝仍保留了劉峰老師一手改造而成的木製桌椅;後面現為慢慢鳩的大型木桌的置放地,慢慢鳩開始製作大型家具後,已將重心逐步轉移至玉井,若其他家具全數移出,預計將後面的空間挪做台南藝術展,建立明亮簡約的工作坊。此外店長陳怡錚也提到,未來預計籌備以店家為中心向外延伸的散步地圖,並提供英文與日文等不同語言版本給外國旅客,為神農街的觀光盡一份心力。

▲聶樓裡長長的木桌是劉峰老師的作品

▲第一進小圓桌、書櫃與牆邊桌椅都是劉峰老師的作品

▲第二進為慢慢鳩大型木桌的置放地點

聶樓的建築型態為二進一落,但在清朝時期曾有五進,後來因為出入不便而售出一部份。當時每一戶人家都設有碼頭,房屋後面即為港道,以聶樓為始推算的五進之處,便是划龍舟的地點。建築歷史悠久的聶樓,同樣也遇上了保存不易的情形。屋頂的破損導致下雨時室內經常漏水,管線設計也相當陳舊,在這樣的情況下勢必要改變經營模式,以應對接踵而來的修繕問題;對老屋的修復整頓,也成為了店長等人現階段對聶樓最大的期許。

▲一落的中庭,透過綠意與劉峰老師的木桌,營造寧靜舒適的空間

店名取為聶樓,「聶」字有輕聲細語的意涵,飽含著希望遊客能夠靜下心來,享受週遭氛圍的心意。年節期間,曾經有位來自中國的遊客受友人之託,前往聶樓拍攝數張照片,在店長詢問之下,才得知遊客友人的爺爺當年便是在這裡出生。而這趟充滿驚喜的尋根之旅,也不免讓人臆想,在聶樓老屋橫越過的兩個世紀裡,曾有多少過客於此佇足、生活,留下每一次邂逅的印記。而這些待人發掘的故事,正伴隨著清晨灑落在老街上,等著遊客挖掘與閱讀。

▲與店長談對神農街的抱負與理想

▲店長參與同學的採訪活動

by 王茗禾, 2018-09-28 20:09, 人氣(1533)
許一個萬古藏春,屹立百年五條港
許藏春故居

如果你有逸興來到府城悠遊,如果你穿梭於台南的大街小巷,如果你有閒情漫步於神農一條街。那麼你必定不會錯過屹立於此百餘年的許藏春故居。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從清領時代便流傳下來的諺語,揭櫫了當時身為進出口貿易三大港市的景況,貨物的進出口交易,使得當地商業繁榮盛極一時。而身為府城的台南,做著雜貨的買賣,米、糖的出口,無不經過五條港街區。五條港以港道為主,從最南邊的安海港算起,依序為南河港、北勢港、佛頭港,以及新港墘港。各港有各自的家族帶領,劃分勢力範圍,且以廟宇為該區的信仰中心。而作為五條港貿易中心的北勢街,便是現今的神農街,出現了一位名為許藏春的重要人物,為五條港歷史寫下了最精彩的一頁。

許藏春一八五三年生於福建,19歲跨海來到台南府城,起初,任北勢街景祥行雜役,許藏春做事認真負責,受到老闆的賞識與器重,地位一路攀升,人脈廣佈,亦自創行號,取名「益泰行」。而在清末安平開港後,擔任德國的東興洋行買辦。日治時期,也曾任台南三郊組合會第二任組合長、台南地方法院舊慣囑託、台南學務委員、地方稅委員、保甲與衛生局長等職務,足見其為當時台南地區重要的士紳之一。許藏春在地方上排解糾紛,濟貧扶弱,造橋鋪路,修護廟宇,疏濬港道,受人敬重。晚年的許藏春,為了落葉歸根,回到福建迎接生命的終點,於一九一九年安然離世。

許藏春後人許氏一族開枝散葉,多分佈於福建、台灣、菲律賓等地,目前已至第八代。台南市政府為了讓世人瞭解歷史名人,在二〇一七年二月九日在神農街57號立下「許藏春故居」的牌子,門外亦有許藏春的簡介,目前許氏後人委託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經營,立門匾「益泰行」,以紀念許藏春之商號。

許藏春故居原先作為雜貨店,進行商品交易買賣,但是隨著時過境遷,雜貨店已被取代。現今的許藏春故居,多為舉辦展覽,供民眾參觀的空間

走到「神農街57號」,看到的是經過整修的百年老屋,外觀方面,全面保留老屋二進二落的傳統結構,在屋內皆是透過糖渣代替水泥,來做為構築房子的一環;而一些木製的建置和以前買賣所使用的秤子等也受到妥善的保存,來到許藏春故居,不止可以看到傳統建築與器具,更可藉此回想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況。走到中庭天井,不難發現位於右側牆邊以紅磚砌成的水井,導覽人員施誠興先生表示,該井已經有兩百年歷史。依據志工的講述,井內仍有一至兩人高的深度,因為連接地下活水,曾經看過鱔魚游來造訪。在民國三、四〇年代,家家戶戶都會有個水缸,是做儲水用的。而從清代開始,由於當時引水不方便,大戶人家都會花錢挖一口井,在街屋中間的天井開鑿水井,既方便生活飲水的汲取,也具有消防儲水的作用。中間的天井具有採光通風,收集雨水的作用,四面而來的雨水歸於天井之中,四水歸堂,民俗認為具有聚財的象徵意義。

by 王茗禾, 2018-09-28 19:42, 人氣(1234)
找回阿嬤柑仔店與兒時回憶的辛記藝品

走進神農街很難不被五顏六色的窗花所吸引,仔細一瞧,窗花的上頭寫著「辛記藝品」四個字,透過濃濃年味的窗花,已暗示您──賣的是傳統藝品。

▲53號貼滿窗花的辛記藝品

老闆辛銘發的阿公那一代就住在這裡,所以房子可是有上百歲了!辛老闆小時候跟著阿嬤、表弟表妹親戚們住在55號,53號當時則是承租給別人。55號算是自家住宅,神農街奇數號的房子都是二進一落的格局,所以55號的前面是廳,中間是井,後面可以住上一戶人家,最後面就是廚房,廚房上面還會有陽台。阿嬤在時55號開的柑仔店,什麼都賣,算是台南排的上名的雜貨店,那時的神農街可有「台南第一街」的稱號,可想而知55號的柑仔店的名氣頗大,什麼都賣,應有盡有。當時的孫子們一早起床後都得幫忙推雜貨到門口幫忙販賣。隨著海安路的拓寬,神農街被斬斷,人潮的移往海安路與水仙宮市場,55號的柑仔店也開始移往水仙宮市場,由姑姑所經營,當然整個神農街的生活重心也逐漸的移往水仙宮市場去。

▲當作住家、後來阿嬤開柑仔店的55號外觀

▲充滿回憶的55號

▲陪伴成長廚房後院的樹

53號辛記藝品現址,一開始就是承租出去,在辛老闆的印象裡曾經開過燙髮店。就光是第一進,無論是樓上樓下都能住三到四戶人家,大家都共用中間天井中的井水與洗澡間。其中第一進臨神農街的樓上,這個空間原先在清代郊商時期用來堆貨物或是讓夥計住的空間,在辛老闆的印象裡,在這麼狹小的空間,就擠著三戶人家,住最前面臨神農街的位置是在巷口賣果汁的人家;中間的位置,則是住著用推車在賣蕃薯椪的小攤販人家;而樓下的最前面臨路面的位置,曾租給修改衣服的當工作室。幾乎什麼行業都能在神農街裡找到,才稱為台南第一街啊!大家就是以金華府為生活重心,要出海、作什麼事都要來廟裡問關老爺准不准。

從辛記的出租狀況,以及承租人的行業,看到了神農街在50-80年代的樣貌與景況,隨著時代的推進與轉變,承租人紛紛離開,原本在此生活的兄弟姐妹與親友,也紛紛搬離,漸漸變成了倉庫。十年前辛銘發先生剛好退休,想要出版一本有關算命的書,出版社希望他能夠以工作室的名義出版,辛老闆想起了他兒時的神農街老屋,老屋卻因為久沒住人逐漸頃毀,讓原本從事建築業的他相當不忍。尤其這裡充滿了他兒時的回憶,這裡也是他阿嬤最初開柑仔店的地方,睹物思景,燃起了他想延續阿嬤精神的念頭,於是又再一次的回到神農街來,以其興趣開起藝品店。就因為這個緣份,阿嬤用過的百年梳妝台,辛老闆才會將它搬到店門口當裝飾,延續阿嬤在此開店的精神。

▲53與55號中間放著阿嬤的百年梳妝檯

辛老闆平時喜愛收藏古董、茶具與佛像等相關的物品,收著收著累積一二十年,自然數量龐雜。藝品店的陳設方式大概會將相同的藝品擺設在一起,方便入內觀看,辛老闆平日所坐的位置前方右側櫃子可看見滿滿的茶壺,閒來可見辛老闆拿著刷子、刷刷他的茶壺。至於後方可看見各種姿態佛像護衛著辛老闆,透過這棟特有天窗的百年老屋灑下陽光,把古董與藝品都照射得閃閃發亮,就像當初阿嬤的柑仔店存在在神農街裡,成為老街風景的重要一隅。

▲辛記裡的茶壺展區

▲灑落陽光映照古董的情景

▲接受採訪的辛銘發老闆

▲因為本計畫要協助製作老宅故事,促成曾住55號表兄弟姐妹,再次聚首


夏家祥、鄧南一、陳冠伶、孫健凡/蕭百芳採訪

黃詩涵整理 / 蕭百芳撰稿

by 王茗禾, 2018-09-28 16:50, 人氣(993)
玩出老房子的新靈魂-太古酒吧
神農街94號-太古酒吧

94號的這棟老屋在太古酒吧進駐前是隨緣出租的,時有時無的出租,任其荒廢,荒廢的屋子似乎在等待伯樂,2009年終於遇上一對執著於西洋古董傢的曾氏兄弟,愛上這裡二樓的小露台,坐在露台微微的徐風吹拂的感覺,凝結住的時與空,很是愜意怎不叫人醉。

▲二樓迷人的陽台

生命的機緣就是這麼的奇妙,西洋古董怎麼會跟清代郊商老屋扯上關係,但是緣份來了、伯樂來了就能擦出火花。曾松慶先生回憶著2009年時透朋友介紹,兄弟倆抱著估且看看的心態來到這裡,那知看看後就愛上露台的氛圍,執迷不悔。當時決定落腳於此後,還在南科上班的曾松慶先生,每天下班後與其兄開始捲袖整理老屋,沒日沒夜的整頓像廢墟般的老宅,加上朋友的幫忙,約莫二個半月後就整理完畢。在整修打理的期間,曾老闆兄弟們打掉隔間、翻掉所有的地板,將原本屋子的第一進寬敞的模樣還原。而第一進這裡,目前住在神農街68號的周董二手貨還曾經住在這裡過。因為是老房子都是以木材為主,樑並沒有換過,而是換過木板,當時請木工師傅來修整都是現場量尺寸,現裁切現安裝,所以木工們抱怨連連。至於天花板都是利用廢棄的船板所組成,仔細看還能看到日治時期的一些印章痕跡。

▲從露台往下望神農街的街景,盡入眼簾

▲打掉隔間還給一進乾淨寬敞的空間

整理這棟老宅最讓曾老闆兄弟們頭疼永生難忘的是那些船板,為了防潮被塗上瀝青,但是年代久遠也失去作用,為了視覺、光線等等原因,曾老闆決定把瀝青去除,找來磨砂機,借鷹架,只要有空就站在鷹架上磨瀝青,即使是戴上護目鏡,每天灰頭土臉的不說,沙子還是跑進眼睛,仰著仰著磨天花板,最後脖子竟然僵硬的回不去正常模樣,痛苦不堪。但是把瀝青磨掉,才能找回原本木頭的溫潤,展現老屋迷人的氛圍,再辛苦也值得。即使在整修老屋的過程裡很艱辛,但是從找泥作師傅、水電師傅、鐵工師傅、木工師傅等等,師傅全都來了,但是師傅不可能同一時間都工作!也就是說把那一類的師傅先晾在那裡不工作,都對不起師傅啊!從這裡曾老闆說他可是學到如何協調如何配置各類師傅呢!

▲採訪時曾老闆說明天花板的整修歷程

▲磨掉瀝青找回木頭溫度的天花板

▲保留老屋原牆以及梁架天花板

除了整體空間的整理外,原屋子裡的物件,曾老闆都儘量的保留再利用,譬如後面第二進的門窗,就將原有的門扇刨掉原漆,再讓木工師傅想個辦法作成適用於這個門面的門。而太古酒吧的大門,是由一支支木板拼接而成的,這些木板原先是房子裡作隔間用的木條,木質很好啊!丟掉多可惜呢!還不如用來作門扇,最後完成了太古酒吧臨神農街的美麗大門。可以這麼說,整理這棟老宅的兩個半月,每天都會意外的產出新的物件,為了善用所有老屋的原物件,成就了每天都有新的想法、新創意,玩出老物件賦予老宅新創意,也造就了兄弟倆的成就感。

▲用原本隔間木板拼接而成的美麗門扇

▲太古酒吧搶眼的門,成為神農街景的亮點

空間創造好了,如何將兄弟兩收藏的西洋古董傢具置入,那又是另一項挑戰。曾老闆表示置入老傢俱全憑感覺吧!抓住老屋的老靈魂,將古董沙發愜意的置入,創造出一個令人舒服的空間,搭配上輕緩節奏的音樂,在這裡沒有一般酒吧的BARTENDER跟您聊天,只在乎營造出舒服的空間氛圍,讓客人享受這個氛圍,能與好友自在放鬆的聊天,品一口香醇屬於自己個性的酒,靜靜的看著窗外門裡老街的人與事物,享受這一刻老街的生活。

▲西洋骨董與老屋的協調搭配

▲二樓靠中庭處的古董沙發擺設

原本整理這個空間只為了放置古董傢俱,原本只是讓來看古董家俱的客人,喝個啤酒休息一下,但是這個空間氛圍太濃烈了,透過客人們的建議何不乾脆賣起酒,分享更多的人呢!於是乎太古百貨就變成現在的太古酒吧,也將原屋主的婆婆的嫁妝,一棟子孫都不想理的廢墟房子,玩出創意,也喚醒這棟前一進有百年、後一進是五十歲老屋的新靈魂。




太古酒吧屋齡示意圖



▲採訪太古酒吧的情景

賴建穎、葉瀚陽、劉泓德、尚暐哲、葉芳綺、黃鷺雅、莊茗瑋、郭芷伶邱莞芸 / 蕭百芳採訪

蕭百芳撰稿


by 王茗禾, 2018-09-28 16:06, 人氣(1228)
北勢街裡佛西國的西佛國佛像藝術
神農街67號-西佛國

走在神農街裡,會被整排錢幣紋飾的門扇所吸引,抬頭一看寫著斗大的「西佛國」三個字。仔細一聽有著咯、咯、咯的聲響,蔡天民師傅父子倆專注的修整著佛像,利落的刀法完全看不出蔡天民師傅以高齡八十八歲了。問起師傅為何工作室要稱西佛國,師傅調皮的說,主要是要跟佛西國相反作區別。原來蔡天民師傅的阿祖(祖父)那代就從泉州來到府城,延續著泉州的雕刻佛像事業,阿祖(祖父)有六個小孩,阿祖(祖父)並不打算把佛像的雕刻技藝傳給每個小孩,但是排行老六的阿公對於佛像雕科非常的執著,因此就把原本「佛西國」的稱號反過來,不就變成了「西佛國」,既有承傳的意味,又有自立門戶的意思。

「西佛國」並非一開始來府城就落腳在神農街,蔡天民師傅說他可是在中山路出生的呢!後來搬到民權路,大約十歲的時候來到了神農街,算一算已經在神農街住了七十年之久了。因為是單號所以西佛國的房子構造也是二進一落,經常的修繕,到目前為止,連二樓也都能住,蔡師傅自豪的說房子可有一、二百年囉!臨神農街的一進樓下就是目前西佛國的工作室,工作室後面的一落裡,有口井呢! 蔡師傅說先人真的很有智慧,早就採取類似目前公寓兩棟相鄰房子的衛浴是相鄰設計。所以如果一家的井在右邊,隔壁鄰居的井就會在左邊,就是兩家共用一個井的概念。西佛國的第二進後,是北勢港遺址,當年蔡師傅十歲時來後面就是一個很深的大溝有五到六吋,不像現在只剩下九尺寬而已,那個溝是蔡師傅兒時美好的回憶,經常在那裡玩耍跳躍橫跨、掉落又爬起。

說到西佛國的佛像雕刻技藝,蔡師傅說西佛國的國是有一些歷史淵源的,店名有「國」字的通常以佛像雕刻居多。而福州派的雕刻店則會有一個「軒」字,像一些鑿偶、鑿花的做法都是由福州人帶進來的,福州派在傳統的做法上也不相同。至於泉州派尤其是西佛國講求自然,與其他派別在神態與姿態上講求華麗、熱鬧的工法,是截然不同的。西佛國要的是「站有站姿、坐有坐相,法相莊嚴」的佛像。而且西佛國的技藝是只傳子女,不外傳,因此第四代的蔡天民師傅把技藝傳給了兒子蔡友誠先生。蔡天民師傅說他的父親根本沒有教他怎麼雕刻,從小耳濡目染,慢慢看,看熟了自然就會了,這種家學淵源的傳授方式,也造就西佛國的佛像雕刻的藝術成就。

▲蔡天民師傅雕刻佛像的神情與接受同學的採訪

問蔡師傅有開過個展嗎?師傅說忙訂單的佛像雕刻都來不及了,沒時間呢!是啊!西佛國的佛像訂單由北至南都有蔡天民師傅的作品。光在台南就有大天后宮的鎮南媽,水仙宮的水仙尊王,崇福宮的二鎮玄天上帝,西羅殿的二鎮廣澤尊王,沙陶宮的二鎮,南廠保安宮的吳府二鎮、鎮殿五府千歲,鄭氏家廟的木雕鄭成功,府城隍廟的泥塑鎮殿、良皇宮的二鎮(武身的保生大帝)等,數都數不完。因為住在神農街對於街區自然有著使命感,71號的金華府也有蔡師傅無私奉獻的許多木雕神像呢!

▲充滿書香與神像雕塑品的工作室

在西佛國的工作室裡,除了新雕刻的佛像,還有大大小小的看來有些年代的佛像,蔡師傅說這些都是客人委託幫忙修復的,有些佛像可能年久失修出現裂痕,就得幫神像妥善的修補復原,有些是顏色掉漆需要重新上漆,在那小小的櫃子裡已經堆滿了等待維修的神像。從這些等待修補整建的神像場景,您絕對讀得出,西佛國不只是創建自己佛像藝術的世界,對於蔡師傅父子而言,他們更負起關於佛像的宗教與文化面的使命,無怨悔的在神農街、在工作室裡默默的工作著。

▲櫃子裡擺滿待修補的佛像與接受採訪的情形


林沅豆、王澤瑋、羅尹辰、顏緒昌、江姿諭、蔡淳安、李怡萱、黃敏富 蕭百芳採訪

黃詩涵整理 / 蕭百芳撰稿

by 王茗禾, 2018-09-27 21:15, 人氣(1256)

文創與老街的協奏曲─五條港行號

神農街79-五條港行號

老街的歷史


神農街在康熙年間的地圖就已經出現「北勢街」三個字,所以可以知道這是從康熙年間一直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歷史的老街。神農街這條街上的屋子與其他老屋有所不同,特色就是整體房屋較長,屋子前面是街道而後面是北勢港,所以家家戶戶後面都有一個後門,以前的貨物就是從後面港道所運送過來的。當時,屋子前半段是做生意的地方,後半段當倉庫用,雖然店面寬度不是很寬,但是比較長,中間還有中庭,在這條街上家家戶戶的中庭裡都有一個自己的井,而且每戶人家都會在中間開一個門,供做生意使用,門都開得比較大,是想讓客人可以方便進出,且希望人流川流不息,所以這種街屋的形式在神農街是個有名的特色。

▲1752年就已出現的北勢街

老屋修繕


79號的五條港行號原本在民國前5年的時候蓋的,所以它的構造還是木頭的木造式建築,從這間跟隔壁4間是連在一起的,協會進駐後對於建築的本體是沒有變動的。外觀上,在五條港行號接手前,前任屋主他曾經貼過磁磚,是比較接近70晚期80年代早期的那種風格,協會覺得貼磁磚感覺比較像舊民宅,風格比較不搭,看到對面跟左右鄰居都是洗石子的屋面,因而使用洗石子為主。選擇洗石子當屋面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要跟周圍的老屋門面一起觀看,這樣比較協調;至於屋內還是使用以前的外觀,保留的還包括木頭的柱子。

▲洗石子的外觀立面

▲整修後以木框窗戶與門的立面處理

至於中庭的井,前任屋主早將井填起來了,且屋主覺得門開在中間不好利用,就把門填起來,所以協會確立經營五條港行號,開始整修這間屋子的時候,又把門拆開,讓它回復像以前那個樣子,是想讓大家知道這個門是當初做生意時,希望人流四通八達川流不息。雖然老屋整體是木造建築但還是蠻耐重的,特別是跟左右的屋子連棟,所以非常堅固。由於協會想讓大家看得到以前的痕跡,所以在樓梯的下方,還保留一塊空間,那邊的地板比現在的地板低了一點,其實是老屋以前原本清末日治初期的地板高度。

特意留下高低差,以見證原屋的樣貌


▲木造建築


▲木櫃子

▲窗戶

目前店內的空間設計,一樓主要是營業一些文創商品,二樓是一個小小的展場空間,可以辦一些講座跟課程。在一樓的店裡,有將車縫的工具放在客人看得到的地方,讓大家知道五條港行號就是以「布」為主要開發商品,在老屋後面也是這樣的規劃,現在老屋後面還在修繕,在修繕以前就是以「布」為主的工作室。

▲一樓經營的情景

經營五條港行號的契機


當初這個店的前身是台南市文化協會推廣神農街的據點,在神農街推廣且發展差不多的時候就沒有繼續租下去的必要性了,但因為在推廣神農街時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累積了許多設計資源與文化的資料,也跟老屋有了情感,倘若可以做一些推廣台南在地文化或推廣神農街的文創商品,並且可以不定時地辦一些在地的講座跟課程,是可以傳達台南是個好地方,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毅然決然地繼續承租下去。

經營期間的趣事


在經營的這段時間,五條港行號的員工們來來回回看過各式各樣的顧客,他們說每位員工的個性與風格大有不同,所以吸引的顧客群也不太一樣,例如在顧店時,可以觀察這些不同地區遠道而來的顧客,哪些是從北部來,哪些是從南部來,藉著顧客的穿著及配件了解當時流行的趨勢,也能從他們所購買的商品來知道此項商品的客群的狀況,這是員工認為在顧店時能發現的有趣小事。

▲採訪時店內的角落

執行長表示希望能再多做一些帶動街道產業的事情。在以前曾辦過各式各樣的活動,每一季都會推廣不同的文化,且將文化帶入商品,也持續好一陣子了,自然而然地累積一些設計的資源及人脈,覺得在這邊持續經營一個與文創產業有關,同時兼具文化推廣及導覽課程的相關事宜,是一件蠻有趣的事情。

文創商品的價值


執行長認為五條港行號首先要探討的是文創商品是台灣特有的文化,在國外上都被稱作文化產業或是創意產業的一部份,各種角度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倘若今天我是消費者,我就會去探討這個商品的實用性與價值性是否符合我的需求,而今天我是設計者,我就要考慮我的商品能給人怎麼樣的感覺,是否能表現出我的想法,所以其實他的價值並不是單純只看功用性,而是由每個人所賦予的而有所不同。因此執行長認為商品與故事結合、相輔相乘、互相作用,融合台南在地文化及故事在每個商品上,這會讓消費者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去了解這項商品的真正意涵,且了解過後又能真正學習到知識。

因此店裡每一季就會推一個主題的新產品,比如去年做七娘媽的主題,就做了4、5種主題的產品。今年是做台南的老行業,所以就有做桌曆、雜誌、明信片...。基本上大家進來會發現產品不太一樣,擺放位置也會有變化,即使來逛過五條港行號,但每一次來都會有不同感受。

▲五條港行號所開發的文創商品

▲台灣地圖▲各式各樣的包包


上二樓的樓梯。二樓平常沒有販賣
商品,通常是用來辦活動及展覽。



▲各季主題所設計的明信片。

未來


我們會隨著神農街所扮演的角色而改變,如果是住在神農街的人就希望安靜一點,但如果在做生意的話就會希望越熱鬧越好,神農街是個老街,當然希望他保有老街的歷史記憶跟特色,所以每個人對這個地方的想法不一樣,在這邊就算是開店的人其實也很重視跟這個街上的氛圍,也希望說透過辦有特色有深度的活動可以更吸引到更多的人,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喜歡這裡,那這是我們在這裡開店的初衷,未來也會朝這個初衷繼續邁進。


▲同學採訪鄭采芩執行長


梁嘉恬、李晏融、李嘉萁、 周昆樟、周欣蓓、張家涓、藍韋欣、蘇柔慈 採訪

梁嘉恬、周欣蓓撰稿

by 王茗禾, 2017-02-20 01:25, 人氣(1390)

慢慢鳩生活木作


神農街是條百年歷史的老街,近幾年老屋結合文創做改造,使得街上充滿各式各樣的文創小店,到了假日總是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無意間我們在熱鬧的老街中發現這家結合木雕進行整修的老屋,更特別是是招牌使用瓶搭配木雕簡單的刻上「慢慢鳩」三個字,讓人有種該放慢腳步走入店家細細品嘗的感覺。


 
▲慢慢鳩外觀            ▲慢慢鳩招牌


走到店內立刻感受到滿滿的木作氣息,包括桌子、椅子、櫃台,甚至連裝衛生紙的盒子都是木作的,牆壁也沒特殊裝潢將最原始的磚塊呈現出來,搭配優慢的輕音樂讓人一走到店裡就有種將步調放慢的感覺。

▲店內照

 
▲木作衛生紙盒            ▲木作桌子


詢問在一旁煮咖啡的店長才了解,原來老闆是一位木雕師傅叫劉烽(以下稱劉老師),當初和一位作音樂的朋友到了這裡便愛上這裡的環境就承租了下來,接著便開始慢慢地整修房屋,在整修過程中兩人發現兩人發現這附近的蝸牛和斑鳩特別多,便一人選了一個作為別名,劉老師選了斑鳩,加上個人的步調較慢所以別名就叫「慢慢鳩」,另一位朋友則叫「黑蝸牛」,因此在剛開始經營時店名為「黑蝸牛與慢慢鳩」,但後來因為老闆的另一個朋友想朝向音樂方面發展,所以就選擇離開這裡,剩下劉老師,所以就改名為「慢慢鳩」。

 
▲劉老師工作室            ▲劉老師作品


而整個老屋的改造從經營到現在已經有做大規模的改造,過去的石灰、水泥都全部敲掉,並以「生命力」為概念將牆壁打造成自然的風格以呈現老屋味道,除此之外劉老師更將自己的收藏以及自己製作的木雕放進來。

 

店長希望能結合劉老師的木作,做一個複合式的經營,讓來的客人不只是喝咖啡休息,更可以學習到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在店內擺放了許多劉老師的作品以及時常會舉辦木作課程以及舉辦展覽、音樂會...等藝文活動,特別是在老屋後方有個空間裡面有販賣畫作,作者是一位27歲的年輕作家,店長希望可以利用這個空間讓更多人看到年輕一輩的藝文作品。

 
     ▲留言板             ▲展覽畫作


在餐點部分店長希望以簡單平價的輕食飲品為主,所以看菜單可以發現確實和一般外面的下午茶店便宜許多,但並沒有因為價格便宜就馬虎,麵包都是手工並現點現做,一口咬下去就可以感受到麵包的濃郁味,再搭配手工的獨特的醬汁讓麵包變成一個甘甜的特別味道,飲料的部分更是特別,在杯子底部鋪上一塊布有點日式的風格,喝下去散發出滿滿的花茶味。

▲菜單

 
         ▲飲品              ▲手作麵包


在經營這段期間,店長遇過許多難忘的事,特別在前幾天有一位來自日本的動畫師,店長看到他的作品覺得相當有興趣,因此進一步和他了解,希望如果未來有作品要來台南宣傳的話,可以進一步的替他們做推廣。

再前幾天也有一位瑞士的紀錄片導演談了關於製片的過程,他和店長抱怨覺得製作到後期後製的階段和前期比起來較無趣,不過在與店長聊天後發現其實每個階段都有有趣的地方,雙方都學到了不少東西。

 
▲採訪店長照            ▲店長製作咖啡過程

對於五條港文創園區中的神農街店長認為近幾年發展相當迅速帶來了人潮也讓商品更好去推展,但其實這條街想要給大家的不只是文創,而是成長!他認為舊時港道用意就是船隻經過卸貨後再到下一間,轉換到現在整條街賦予大家的意義就是客人到這一間店和店家有了互動、連結,並得到一些東西去思考後,再往前下一間店。

店長期許未來五條港地區除了能持續發展外,更希望藝術文化不只僅限於這個地區,而是擴散到各個地方,也就是說不要一聽到藝文就是神農街,不希望藝術被如此界定,而是打破以街區擴散到各個角落。

 

當你在人生航行途中被載的貨物壓得喘不過氣來時,將貨卸下吧!放慢腳步走進慢慢鳩喝杯咖啡,感受一下老屋想傳達給你的東西後再往下個點去吧!



/文:105-1 陳思妤、鄭晉昌、鄭凱斌、王宣惠、林昀萱、胡雅琴

by 王茗禾, 2017-02-19 21:17, 人氣(1256)

微笑日作菓子


在五條港文化園區中的神農街裡充滿了各式文創小店,每間店的風格也都各有差異,其中這間不同於其他店的白色洋樓特別醒目,招牌使用一隻大象寫著「微笑日作菓子」,究竟是什麼樣的店?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微笑日作菓子     ▲招牌

當我們走進這家店的時候最吸引我們注目的是牆上擺放的圖畫,很特別的是並沒有整齊得擺放在牆壁上,是沒有規律的擺,使整個圖感覺特別生動,當你更仔細的欣賞後,更會發覺彷彿處在森林中奔跑,讓人進入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中。而裡面得氣氛更是讓人覺得舒適,過燈光還有空間得設計,讓人有一種舒服自在的感的感覺,使我們不覺中享受當下的奇幻氛圍中。


▲店內全景照

 
 
▲牆上擺放的圖畫

 
▲店內設計

詢問老闆後才了解原來老闆以前是念有關於設計類的科系,後來因為自己興趣的關係轉換了跑道。從小就時常看外婆做日本的懷石料理,耳濡目染漸漸地對料理感興趣,所以又去進修了點心相關的課程,畢業後也沒有立刻開店,而是到其他店學習經驗並了解臺灣的口味後才正式投入「微笑日作菓子」。

也因為老闆的學識背景對於設計特別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店內及外觀都是老闆自己和表哥一起設計出來的,特別是內部裝潢的部分是以動物為主軸,裡面的各種畫框圖案都是老闆他們自行設計跟找內部繪師畫出來的,在等待廳的牆上畫滿了許許多多的動物,因為老闆本身特別喜歡大象所以他們最主要的動物就是大象,整間房子到處都可以看到跟大象有關的設計,包括門口進來就可以看到的大象雕刻,沙發上的大象玩偶,牆壁上的彩繪還有他們LOGO的設計也都是以大象為主題的。


 
▲以大象為主軸的設計

在餐點上更是講究,老闆希望客人吃到他們的甜點時,是開心、幸福、會微笑的,所以所有的甜點基本都是當天早上現做的,絕不添加任何的防腐劑,所有的水果也都是來自臺灣,目的就是希望給客人吃到的東西都是最天然的,也因為這樣菜單會依據當季水果每三個月做更換,只有飲料的部份,除此之外老闆更是不斷研發新的甜點,希望帶給客人的不只是招牌餐點,而是每次來都吃到不一樣的口味,經營到現在已經研發超過100種不一樣口味的甜點了呢!老闆還透漏餐點有提供客製化,只要提前兩三天告知就能替顧客準備專屬的餐點。

除了點心類外餐點還提供炸物,因為先前食安風暴餿水油事件讓老闆不敢使用油炸,而是採用氣炸鍋,優點是不需要用油就可炸出食品本身的味道,但相對的所需的時間需要較久,後來便開始找市面上較適合的耐炸油,目的就是希望顧客在吃的時候能更安心。


 
▲炸物&採用當季水果點心

在經營過程中老闆並沒有做太大的宣傳,而是希望可以透過口碑來行銷,因為像在日本京都有許多有名的店的餐點都比在雜誌上介紹的好吃,老闆希望以這種概念去行銷而不是使用媒體來渲染。

老闆更在今年調整了經營模式,將原本經營時間調整到更晚,所有的餐點也沒有時段性,也就是說晚上也可以吃下午茶!還將國外酒吧的元素加進來,提供紅酒及白酒,目的就是希望讓客人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也可以提供上班族下班後可以喝個紅酒配個甜點,因為這個模式的改變老闆發現現在晚上的客人甚至比下午時段還還多了。


 
▲採訪過程照片

其實外面很多甜點可能都會比較著重在外觀和氣氛上,為了增添食物的美味,而添加很多香精等等影響健康的化學成分,但「微笑日作菓子」想呈現給客人的是食物本身的原味,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就像他們店裡的招牌水果塔,都用新鮮水果去做,而不是用罐頭水果,這就是食物本身的原味。

一間店有沒有用心去經營,作為客人的我們感受是最直接的,從這次的採訪中我們深深的感受到老闆對餐點的用心以及求新求變的經營態度,下次來到神農街一同近來品嚐老闆用心製作的餐點吧!




/文:105-1 吳岳軒、劉濬毅、許耀展、湯愛倩、翟九弟

by 王茗禾, 2017-02-19 19:33, 人氣(1247)

默默推動在地文化的五條港行號與2016看見五條港展


五條港文化園區的神農街裡充滿了各式文創工坊與小巧店鋪,店名也各有巧思,走著走著,「五條港行號」的店名映入眼簾,你或許心裡會滴估著,是怎樣的店家說自己是「五條港行號」?不用懷疑,這是由致力於神農街、五條港,甚至是府城的文化保存、發揚的台南市文化協會所經營的小巧店鋪,透過「五條港行號」的駐點,將協會的精神傳遞出來。今年商業美學語文創藝術─在地文化與城市文創在112日的五條港參訪活動中,同學採訪了協會執行總監鄭采芩老師後,恍然大悟,原來協會一直以來默默的付出……

採訪的同學與鄭老師合影


座落於五條港的原因

神農街這個社區一開始默默無名,因社區發展協會的進駐,申請計劃案一步步的整合與修建,逐漸的把整個神農街整頓成現在這個樣子,並保留當時的傳統,不管是房子的外觀,還是街上地板上使用了清代在此所撰成的詩或碑文,都是神農街社區居民一起努力所建造的。因此,協會才在這邊開了這家文創商店,裡面的商品幾乎都是自己設計,也只有在這裡販售。協會還因此放棄進駐林百貨、金石堂、小西門,甚至是撤出這些著名賣店,就是希望想買他們獨創商品的客人,一定得來造訪五條港,才能看見五條港的美與好。來到五條港行號,除了買紀念品外,還可以聽到行號裡的店員,當起解說員,細細的說著產品故事的由來,透過文創的創意,反應出在地文化之美,進而讓遊客能更了解台南的文化背景。

座落於神農街的五條港行號


在地文化經營內容的特色和理念

台南文化協會創辦五條港行號,行號的工作主要以導覽、在地商品設計、定期舉辦創業者講座、提供展演空間等,為的就是大力的推廣五條港與神農街的歷史和文化特色,讓更多人知道並更加喜愛這裡。五條港行號販賣各式各樣的文創商品,例如:紙膠帶、明信片、筆記本、側背包、水壺袋等等生活上實用的物品,而每樣物品都是設計與技術的結晶。因為以前在五條港的貿易以布為主,所以再來造就台南有紡織或是成衣加工的產業,因此協會也藉此推出一系列布製商品,由協會的專人作設計,再找來裁縫技術優且經驗豐富的職人,把作品製作出來。此外設計理念都以在地的故事或文化作背景,譬如五條港早年以船運送貨物,因此行號以當時的台灣船的船身顏色,匯集在背包上,跟台灣船比照起來真的相當的像,也很有歷史背景。傳承以前的精神由「布」為出發點,將五條港的特色與故事,做成日常生活的用品,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了解以前的故事。因此每樣商品上都有專屬的歷史或故事,這也是文化協會一直在努力執行的文創特色產業。


五條港行號內部陳設文創商品的模樣

t以船為故事背景的布包


鄭老師表示,他們一直認為五條港內有很多豐富的歷史資產,但因為時代的變遷,歷史資產的保存十分不容易,所以他們一直致力於維護古老建築,修復道路,整修廟宇,甚至是在各個節慶舉辦活動來推廣這些歷史和文化。而他們也期許在未來,五條港行號不只是個能買到文創商品的地方,更能在這裡知道商品的製造過程,如何設計、開發到生產、製造,打造一個像是五條港的文創觀光工廠的地方,讓不只是台灣的遊客,甚至是來自各國的旅客都可以藉由五條港美景和商品來認識台南這個美麗的城市。


文創的賣點

前述五條港行號的文創小物都是專人自行設計,然後給工廠進行生產,有些是店家利用裁縫機自行製作,店家強調他們家的商品在外面的商店是購買不到的,需要到本商店才能購買,而且每個商品都有其各自的故事且具台南的特色,以落實只能到行號買才能買到產品,以行銷五條港的協會目標。像是明信片上的圖案是台南的地圖,或是袋子、書包、抱枕等等的原料都是取自於台灣。如懷古的福袋,設計概念來自早年在中藥房抓藥的以紙包藥的藥包,不只藥包造型的福袋,店內有許多早期所留下的東西,把文創的精神給融入進去。而且不管是紡織布,還是其他文創商品,行號的目的都在推廣台南在地的文化,讓更多人知道台南的文化。誠如前述店家曾經在金石堂和林百貨進駐,但是後來卻退出,因為老闆的堅持,商品就是要在神農街上才能購買,以引誘遊客來神農街,將五條港的在地文化行銷出去。

  
  
▲有著各式各樣在地故事的文創商品



/文: 葉俊德、吳榆苹、吳嘉錡

by 王茗禾, 2016-07-07 22:37, 人氣(1016)

室町丼作食事相


·         經營理念


老闆是去日本一邊學做一邊學煮,因為鰻魚本身可以做成各種不一樣的料理,當時茶配飯是用普通的茶水,但是現代轉變為高湯,算是前呼後應、古今對比。



·         外觀風格


老屋很漂亮外觀設計成這麼鮮明因為在台南市區一個舊的街道在一個新的城市餐點也是新舊並合,回朔以往。



·         內部裝潢


 

1.老闆的堅持與喜好以新舊並存的概念設計在老屋上。

2.將老屋的上半部維持原來的模樣,而下半部好讓樓下的客人欣賞到原來老屋所留下來的窗與大門。

3.老屋的建造非全採日式風格,以往的日式風格懸樑的天花板都非常的低。

4.在擺設方面則是採藝術風。5.老闆也將動線與曬到太陽的問題考慮進去。


/文:104-2 張素芯、楊雅晴、楊齡、林圓容、曾筠双、陳政瑋、黃暄智、鄭雅文






by 王茗禾, 2016-07-07 22:29, 人氣(1003)

肥貓故事館


·         經營理念


應該說是我原本在另外一間店是開攝影工作室,因緣際會就開了咖啡店,因為我那時候來不急所以交給工讀生開,因為我那時候在咖啡店裡面設了很多展覽,每一場展覽背後其實都有創作者他們的故事,經過不斷有一些新的展覽進來之後就可以知道他們背後創作者的理念是甚麼?他們想傳達的是甚麼?

我自己在設計很多產品的時候其實是針對我自己的個人喜好,所以我會去找一些我覺得不錯的商品再做開發,比如說我們自己店的茶,我們會去找茶農配合,包含這種處理設計、包裝,重新去行銷,像是立體茶包、整平的瓶裝茶等。肉球巧克力的話就是我們設計開模,去做巧克力,還有自己設計的衣服,我還會去找我自己覺得不錯的東西,重新包裝成我自己想要的樣子再販售出去。



·         外觀風格


 

在神農街底,有一棟白色方塊磚的老屋,外官以白色調為主,還帶有文青還有一點懷舊的感覺,外面植物植栽的架子上,用了一些貓咪掌印和形體的裝飾,這就是肥貓故事館。



·         內部設計


 

以貓咪為主,裡面含有懷舊的風味,也賣一些貓咪商品的獨特性。


老闆雖然剛開始是做攝影工作室,但是有朋友提議做咖啡廳就一起做了,朋友後來離開了,但是店在老闆的努力下繼續經營了下去,還在這裡開了第二間分店,平時賣一些有趣的小東西、好吃的點心,和兩隻懶洋洋地的肥貓,因為賣貓文創,又有兩隻招牌肥貓,取肥貓當店名,恰如其分。



·         內部裝潢


一走進這間店裡,往內一看第一眼就看到牆上這個大帆布,上面寫著「一場貓與咖啡邂逅,肥貓故事館」,裡面有一種很特殊說不出來的氣質,非常適合下午去喝下午茶,裡面的東西價錢也很平易近人。


/文:104-2 湯宏庭



·         餐點特色


肥貓故事館的菜單,非常的簡約明瞭,菜單給人很舒服的感覺,在價格上還算蠻優惠的,食材方面也很實在,餐點多樣化,還有許多新奇從沒看過的餐點,像是以貓為主題的餐點等等,都令人想都點上一份來享用品嘗。



 

冰淇淋布朗尼(左圖)

在炎熱的夏天,逛著當地優美且有悠久的五條港,就一定要來品嘗一下肥貓故事館的冰淇淋布朗尼,非常解暑涼爽,喜歡吃甜點的朋友更應該來品嘗,香濃的冰淇淋再加上下面濃郁的巧克力,兩者加再一起真的是很搭,給人一種很不一樣的滋味,爾且用精緻的盤子,以及精緻的餐點,優美的環境,氣氛佳燈光美,令人胃口大開,真的是夏日逛老街必吃的下午茶聖品。

焦糖瑪奇朵咖啡(右圖)

漂亮的奶油加上咖啡的顏色漸層,非常好看賣相一百分,但它不只有賣相佳,喝起來相當濃郁香甜美味,再喝之前要先將上面奶油與咖啡攪拌再一起,結合起來並不會想像的油膩,濃郁而不油膩,但它應為有焦糖的關係,是稍微偏甜一點的咖啡。

 

/文:104-2 陳俊銘



·         其他特色


 

這隻是店裡面的的肥貓(左圖),我們下午進去的時候就已經在睡覺了,看他一付睡的很甜的樣子,當我們吃完東西要離開時,貓咪剛好醒來,溫柔可愛的小肥貓,完全擄獲顧客的心,稱職的作好招牌貓的工作呢!

 

另外一隻肥貓(右圖),身上的花色是乳牛的花紋,聽話不怕人,為服貓。

 

/文:104-2 湯宏庭



by 徐敏, 2016-01-18 21:28, 人氣(938)

·         神榕147





北勢港街道上,一棵樹齡超過三百年的老榕樹,與民宿共存。當初,屋主將原為西裝店的老宅改建成民宿,選擇保留與屋共存的老榕樹,形成了一間「屋中有樹,樹中有屋」的有趣老屋,因為這段機緣,反讓老屋行成獨一無二的特色。

 

該怎麼為民宿命名呢?既然屋內有一株三百年老榕樹,而民宿的門牌號碼為147,當然就恰如其分的命名為『神榕147』。如果你來台南想住上一晚,可以來『神榕147』住上一晚,看看屋內榕樹,體驗榕樹經過這麼久的歲月,還一直的生長往上延伸,那股驚人的生命力。


 



/文: 104-1 曾憶婷、蘇仕鳴、紀彥伶


by 徐敏, 2016-01-18 21:19, 人氣(1020)

·         陶生活



 

這是一間販售陶藝品的店,外觀木頭製的門相當具有老屋的氣息,招牌也只是一塊小小的木頭寫著店名「陶生活」,進到店裡會先看到一件兩個相擁的人的藝術品,像是象徵人心心相惜的感覺,店內還有許多可愛又精緻的陶藝品,讓人忍不住想要買回家當作收藏。


 



/文: 104-1  蘇仕鳴、曾憶婷、方欣榆



by 徐敏, 2016-01-18 21:05, 人氣(1040)

·         阿朗基





·         店內環境


  

在阿朗基公寓外放置的白兔妹的立牌,不僅成為阿朗基公寓的招牌,還貼心地讓路過的遊客可以輕鬆自在地與白兔妹合影,增強對阿朗基系列公仔的好感度。走進店內充滿可愛溫馨的氛圍。整體擺設採簡單的風格、燈光採用暖色系列及隨處可見各式的阿朗基卡通人物,古老的紅磚牆結合可愛的卡通人物,整間店擁有獨自的品味和風格。接著,一一介紹阿朗基的家族成員,型男喜歡旅行的河童君、非常積近的男子漢又有潔癖的熊貓哥、天真無邪愛玩又愛吃東西又愛睡覺的白兔妹、擅長手工藝非常賢慧的黑兔妹、全身上下都是白色的白貓和令人沒輒的壞東西,是阿朗基的主軸人物(圖四)。老屋與獨特創新的概念,現代人又特別喜歡新奇不一樣的人事物,所以不禁會想讓人停下腳步走進參觀或者點咖啡和甜點悠閒自在與朋友聊天。


·         文創商品


  

阿朗基公寓一進門的右手邊就是商品販售區,整個櫃子擺滿了與阿朗基有關的週邊文創商品(圖五)例如:馬克杯、手提袋、抱枕、筆袋,明信片等一系列台南限定的商品,上面都有著阿朗基家族裡許多可愛的角色圖案,讓人想把整個文創商品帶回家,也吸引不少人來阿朗基公寓消費,藉此帶動神農街的商機。


·         美食




 

 




/文:104-1 方欣榆、 楊壹婷、蔡姍容



by 徐敏, 2016-01-18 18:02, 人氣(1042)

·         太古101


神農街是台南保存最完整的一條老街,在清初時期,這一帶被稱為「五條港」,而神農街位於港區中央,是當時最熱鬧的一條街道,但隨著時代轉變,也曾經落沒一段時間,直到海安路藝術造街的風潮,神農街也才慢慢受到影響,不僅有工作室、餐廳、酒吧及咖啡館在這發展。





·         外觀



 


 

 

 
   

來到太古101前,被這揉合了新舊的外觀給吸引住,顯眼的兩大片玻璃窗和亮眼的土耳其藍,搭上生鏽的鐵欄杆和招牌,木板門又是以推開的方式,在都市已經少見了,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呀!

 

藝術家的巧手點綴,讓原本被遺忘的老街風華再現,讓人不禁喜歡這種現代和過去交錯的感覺。






·         室內裝潢


 

太古101是一間由老屋改造而成的咖啡廳,內部保留了老屋特有的古老格局,有很多道門很多不同的空間設計,一走進店內就好像經歷了一段奇幻旅程,開啟的每一個門或是踏上每一座樓梯,看到的都是不同裝潢,有的清新有的活潑而有些又帶點神祕,帶給顧客不同的視覺享受。



 

太古101店內的樓上有著五顏六色的桌椅和別具一格的櫃子,陽光從窗口灑落下來與室內裝潢照應像是塗上了一層溫暖的氣息,保留過去原有的屋子加上現在創意裝飾點綴,襯托出另一種異想不到的景色,只要細細品味生活與觀察事物,就能發現那些隱藏在生活之中的美。



 

 

清代五條港區裡,文創注入的創意的美景何其多,但是在老屋太古 101 裡,那個平常不開放的秘室裡的旋轉樓梯,參訪當天,因為人多,老闆才難得開放嚷幸運的我們在秘室用餐,穿越小中庭廊到,走入這內內裡的小空間,會讓人不禁令人嘆為觀止,大喊簡直別有洞天啊!裡面的的擺設古老氛圍濃烈,有些擺設非常珍貴難得,甚至都沒看過呢!種種的情境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是那第一眼就瞧見的旋轉樓梯,從小就很希望能夠住在有旋轉樓梯的樓中樓裡,竟然能在太古101撞見,何嘗不是小確幸呢!





·         店內擺設


  


太古 101 店裡面的擺設非常特別,擁有好多古物、古董,有些甚至我都沒看過,得聽介紹才曉得,而我大概介紹幾樣古物。圖一是古時候的開關,跟現在開關長得完 全不一樣;圖二是老舊電風扇,非常有趣的是,雖然它長的老舊但竟然還可以運轉;圖三則是早期的梯子,跟現在的比,感覺有點危險......;圖四是裁縫機的桌子,聽同學說之前來還有裁縫機,只可惜我們去的時 候已經撤掉了!





·         餐點

  

由老屋改建的太古101,一進門就令人讚嘆,結合現代與復古的裝潢,每個建築和擺設混搭出協調,就連櫃檯上的菜單都讓人覺得很美味。其中琳琅滿目的「水果鬆餅」,鬆餅上鋪滿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水果,繽紛的色彩,視覺上就讓人很享受。趁熱吃吧!才能吃到鬆餅的脆度,搭上新鮮現壓的柳橙汁,鮮甜濃郁的水果味,有點澀澀有點酸酸又帶點甜田,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滋味,很值得想要享受寧靜五後時光的你,來品嘗呢!





/文: 104-1 薛郁珊、莊婷婷、邱念慈、紀彥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