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F〈窗景〉今昔
作品名稱/窗景,第五期作品,2011年底
創作者/郭英聲,〈烙印〉作者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和平街口,原〈烙印〉位置
任何稍知台南市區古蹟者一見此景,即知此景為台南孔廟的紅牆與窗戶。作品如同〈烙印〉,是大圖輸出的攝影作品,綠樹掩映其上,紅綠相間,相映成趣。〈窗景〉似乎是以古窗在窺探海安路的今昔,亦似乎傳達藝術家需要一小塊像窗戶的地方來發表他們的作品。〈烙印〉之後接著〈窗景〉,同一作者,數年來的前後兩件作品,均經過歷史軌跡的烙印,而今窗景不再,但住民、市民、遊客仍透過眼窗在窺探海安路未來的發展。
F〈鐵花開了〉今昔
作品名稱/鐵花開了,第五期作品
創作者/胡里‧陶空間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神農街旁,作品與〈生活寫意〉、〈迷路的雞蛋花〉同地點。
紅色底、白線條的此作,相當顯眼。紅色係傳統的吉祥色,又因五條港區域以前商貿聚集,為了防盜,鐵窗幾為家戶必備。又因居民頗有資產,鐵窗的紋飾變成互相比美之居家裝潢,如何顯示財力,又突顯屋主品味,成為昔日此區域的文化。久而久之,多元的鐵窗已成五條港區的風景。
實言之,鐵窗在生鏽後,許多家戶任其鏽毀。台灣人對於家中內外環境的修整與美化並不重視,鐵窗文化已成為台灣城市中醜陋的形象之一。
往昔 |
現今 |
|
|
⌂昔日<鐵花開了>作品 |
⌂現今 |
F〈Line
House〉今昔
作品名稱/ Line
House,第五期作品,2011年
創作者/任大賢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近民生路口
以鐵線焊接出立體感,長方體形似房子、內有家具、以及生活上的小物。到了夜晚燈光映照之下,其所呈現的更是異空間的景色,似乎在冷眼旁觀海安路。海安路的街道、建築物,彷彿只是配角,而它成為聚光燈的焦點。
往昔 |
現今 |
|
|
⌂過去圖 |
⌂現在圖 |
第四期
F〈永川大轎〉今昔
作品名稱/永川大轎 ,第四期作品,2007
創作者/陳浚豪、吳仕堯、蔡潔莘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神農街口
這是幅很有意思的作品,如同外人窺探進而描繪的景象。其將永川大轎與店鋪創始人王永川圖像畫在永川大轎店面的側牆一樓,二樓則畫出雕刻師傅的工作場景,此即神農街的傳統二樓街屋型態,符合人、事、地、物,讓人不禁懷念起昔日的時空—人來人往商業繁盛的神農街,與其傳統技藝。
F〈迷路的雞蛋花〉今昔
作品名稱:迷路的雞蛋花,第五期作品,2011年。
創作者:郭挹芬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神農街旁,作品與〈生活寫意〉同地點。
我們覺得其為可愛的圖片,作者將雞蛋花擬人化,人物頭部是雞蛋花,身體卻是小孩,腳上的虛線標出「海安路」「在那裡」,足見小雞蛋花迷路了。海安路的過往若非住戶或常至此地的人,幾乎皆不復記憶,故作者希望以此讓中老一輩人回憶起海安路昔日人來人往的盛況。
在〈迷路的雞蛋花〉前,此牆係〈生活寫意〉之作,兩者均在方塊磁磚上繪畫,頗似接續之作,均欲讓人憶起五條港區域之過往雲煙,亦希冀未來能再度回復昔日之興隆。
⌂昔日<迷路的雞蛋花>作品 | ⌂現今 |
第三期
F〈非間帶-開放實境〉今昔
作品名稱/非間帶,2005年
策展人 / 杜昭賢
藝術團隊 / 台南藝術大學 建築繁殖場 領航員 呂理煌
作品位置 / 海安、民族路口轉角
此為文建會補助成立海安街道美術館後之作,即第三期的作品,邀請第二期〈神龍回來了〉的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繁殖場創作〈非間帶-開放實境〉,2005年7月15日街道美術館即在此作品處開幕。
此作品相當長又龐大,就好像是疊疊樂一樣,利用木頭交疊的方式呈現。早上看此作品,有點像蓋房子的工地;不過夜晚視之,特別好看,燈光讓〈非間帶〉的藝術感更上一層樓。
圖片網址:http://www.interbreedingfield.com/work/b2005_3.html
2016/11/16檢索
第二期
F〈神龍回來了〉今昔
作品名稱/神龍回來了,2004年
作者/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繁殖場 呂理煌等人
海安藝術作品期數/2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民生路口
此神龍係木條搭建,龍體可供遊客進入玩賞,可謂為互動式的公共藝術品。初視這個作品像是一個龐然大物出現在眼前,神似龍的模樣栩栩如生,就好像訴說著過去繁華的海安路,有著神龍踏過的足跡。而這個作品的名字就好像要跟我們說,這裡就是神龍的家。
F〈市民集體攝影創作牆〉今昔
作品名稱/市民集體攝影創作牆,2004年
作者/陳順築 拼貼攝影展作品
海安藝術作品期數/2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民權路口
從遠處觀賞,可能會覺得這面牆怎麼如此撩亂,但如果往前走幾步,近距離觀賞,會發現一幅幅攝影都是經典。這是無數民眾眼中的海安路,亦是民眾參與公共藝術的一環。人類一向認為自己最重要,若自己的攝影作品入選置放於海安路牆面,均會告知親朋好友,希望他們去觀看,這是民眾自發性的行銷,也是海安路吸引遊客的好方法。
F〈公民論壇〉今昔
作品名稱 / 公民論壇,2004年
作者 / 吳瑪悧
藝術團隊 / 台南藝術大學
作品位置 / 海安路上,神農街至民族路之間,近昔日佛頭港道處
此為海安路第二期的藝術作品。聽名稱感覺是要表達台灣的民主自由與言論自由的一個美術作品,但是第一眼看不出所表達的涵義。
這是藝術家吳瑪悧帶領一群南藝大的研究生走向民眾,直接溝通攝影紀錄的田調作品,此間過程剪輯成影片,在街道、藝術造街的網站上播放,希望有更多人瞭解參與今昔的海安路,惜時間短暫即止。大部份的人看到的是以門牌號碼當背景,前面是一個人像紀念碑,上題「路是人開出來的」,作者就是希望有更多人參與都市空間的討論,不要只是政府或民間一小群人的小眾論述。
F〈魔結構〉今昔
作品名稱/魔結構,2004年
作者/
黃偉成、曾文山
地點:海安路上,神農街旁
此為海安路第二期的藝術作品。兩位作者黃偉成、曾文山畢業於成大建築所,以 竹、鋼鐵環、布 作為材料進行創作,利用閒置地下街入口平台搭建休憩遮陽空間,有木板椅、水泥坐處,傳統與現代間雜,反映了海安路附近民居古今交錯的背景。我們覺得這個藝術品就好像休閒喝茶的地方,有種簡易又很舒爽的感覺, 利用竹子製作的簡易場所,讓人覺得很有復古的建築文化,這種建築方式,讓人有種和大自然很親近的感覺。
F〈請你跟我這樣做〉今昔
作品名稱/請你跟我這樣做,第二期作品,2004年
作者/顏振發先生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和平街口
作者顏振發先生是全美戲院的電影看板畫師,是個傳統產業技師,其瞭解傳統產業在現代社會的沒落,也深知產業必須革新。其2004年在海安路的〈請你跟我這樣做〉將海安路的新舊產業人物入畫,並雙手高舉畫圈,似乎是希望新舊行業在海安路上要好好的經營下去,持續興旺。
這是一張頗具吸引力的作品,凡走過此地,許多人都會跟著牆中人物高舉雙手畫圈,高興地拍照留念。一個純樸的圖像動作,卻帶給路人許多歡笑,這是藝術與人的互動,很真切卻又不做作。
F〈Peach〉今昔
作品名稱/Peach,2004年
作者/吳東龍先生,第二期作品
作品位置/位居海安路上,和平街口,〈請你跟我這樣做〉的上方
牆壁下方是〈請你跟我這樣做〉的樸素風格,而牆壁上方的〈Peach〉一望即知其為「愛妮HOTEL」的側牆,作者將其圖上peach的顏色,又置入帆布輸出的兩幅美女像,欲表達為何,路人自能意會。
上下兩方一為傳統,一為新潮;一為內向,一為外向,似在表達一個社會,從古至今,新舊思想不斷在抗爭。
第一期
F〈生態物語〉今昔
作品名稱/生態物語,第一期作品,2004年
創作者/盧明德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神農街旁
此為海安路第一期的藝術作品。作者畫了許多動物浮游於牆面上,又貼出牛、象、兔、鯉、蛙幾個大字,很符合此地過往的時空背景。因為此處在清代,魚販批發喊價,是熱鬧的魚市場,直至日治、戰後海安路拆遷前,仍為海產販售區,加上對面又是水仙宮市場,故〈生態物語〉反映了現實生活面。在圖案上用白色作為底色,黑色用來繪製動物,簡單的顏色感覺相當簡潔有力。
往昔 |
現今 |
F〈義蓋雲天〉今昔
作品名稱/義蓋雲天,第一期作品,2004年
創作者/陳浚豪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神農街旁
光看照片讓我們看不懂這是要表達什麼, 只見一片燈光映照下綠色斑駁的牆壁,還有影子像幽浮般的黑影。看了作品介紹才知道是由數萬顆的圖釘,拼排出關羽的形貌,並以上方的綠色螢光燈,投射出令人想一窺究竟之氛圍。原來圖像是由神農街民決定的,作者融入社區意見決定作品,應該是未來台灣該有的共識。圖像關羽的緣由係神農街 金華府祭祀的神明即為關公,關公是民間信仰的財神,也反映神農街往昔商業繁盛,商人重利之景。
F〈生活寫意〉今昔
作品名稱/生活寫意,第一期作品,2004年
創作者/李明則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神農街旁
作品若沒有親眼目睹,很難進入情境。幸 好能找到此圖的解釋,否則我真懷疑有幾個人能看得懂。作者用家中常用的磁磚,先燒製圖像再拼貼出古早傢俱的模樣,神農街附近是五條港老街區,舊式傢俱符合此區域的氛圍。
F〈烙印〉今昔
作品名稱/烙印,第一期作品,2004年
創作者/郭英聲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和平街口
作品是大圖輸出的攝影作品,圖像是一個山洞前的鐵軌與一個昔日熨斗。兩個不搭的物件合在一起,是20世紀的超現實風格,這是在不同時間點的軌道上同步進行產生的錯置辯證嗎? 還是在壓抑、叛逆、矛盾與脫序的大環境下所創作出來的? 似乎是在反映時光飛逝,懷念起往昔的人事物。亦或許是想藉由這張老舊的街牆照片來鼓勵大家,經過歷史軌跡的烙印後,大家的未來會更美好,如同我們對海安路的期盼一般。
F〈自然的來去〉今昔
作品名稱/自然的來去,第一期作品,第一期作品,2004年
創作者/林鴻文
作品位置/海安路上,近中正路口
二樓有顆石頭,加上一根直上三樓的彎曲白光燈管,這是抽象?超現實? 不知是在諷刺海安路的過往時光,還是代表未來海安路的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