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街 廣音電器行
劉彥豪、王品樺、鄭雅心、陳育琇
▲電器行外觀
從上一輩開始就已經叫廣音電器行,開店已經60~70年。老闆是第2代,已經接手了40年左右,也是台南市電器公會的幹部。他的父親原本在中廣修理收音機,後來自己出來開店,原本是在民生路開店,後來民生路拓寬就搬到現在的新美街。
民權路到民生路的新美街這一段,昔日幾乎整條街都是布店,又被稱為布街,後來漸漸改成百業經營的店家。
廣音電器行之前都是販售唱片機或是舊型的電器,後來專門販售國際牌的電器,之後販售多種品牌以增廣銷路,也有安裝冷氣跟修理冷氣、電視、洗衣機、冰箱等。二十多年前,店內有二十多名店員,六輛貨車,足見當時生意之好。但大型量販店與連鎖專賣店的興起,漸漸改變成現在專門維修的經營型態。量販店與專賣店的維修常常外包,維修者幾乎都是台南市電器公會的會員。
現在老顧客依舊會來店裡,但新的一代就會去連鎖電器專賣店或量販店購買電器,而不會再來傳統電器行購買了。這行業競爭是激烈的,廣音行能存在這麼久,是因為服務受到好評,可惜未來因為無人願意繼承,可能會收店。這是時代的轉變,也是種無奈。
LOGO設計:
設計理念
因為我們訪問的店家是傳統的電器行,所以決定選擇描繪舊型的電視機為logo。
設計者 106-1王品樺
店址: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60號
新美街-
昭安理髮廳--百年理髮店,刀刀令人戀 吳瀚宇 陳昱翔 梁舒婷 鍾承勳
在寧靜的新美街巷弄中,有一些老店還是秉持著傳統,熱忱地的服務著南河港附近居民,其中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昭安理髮廳」。
起初經過理髮廳門口時,還誤以為這裡是間鳥店,仔細觀察後才發現,鳥群後方有著一位技術老練的理髮師傅,正在為顧人剪傳統的三分頭。看到師傅認真剪髮的神情,以為是個嚴肅的人,進一步談話後,才發現師傅是一個幽默且藝術感十足的人。師傅本名黃德祥,是「昭安理髮廳」的老闆。老闆12歲時就以學徒的身分學習理髮,26歲時自己開店。開店40年間,老闆見證了新美街的興衰。為何會從事理髮業?老闆提到,由於家裡都是從事理髮業,耳濡目染下,也跟著學這一技之長,從最初的剪髮收費25元,到現在的300元。我們提及傳統理髮店如何與新式理髮店市場問題。老闆說道,愛美是天性的,理髮店市場絕對不會萎縮,只是時代在變,加上外來文化不斷地襲捲台灣,老闆也曾嘗試學習新的髮型風格,只是台灣早式的髮型都剪數十年之久,突然要改變真的很困難也很揪心,幾經考量,最終老闆選擇保留傳統技術,並以藝術作品的方式,保留了理髮業的傳統文化。雖然昭安理髮廳主客群只剩下一些長輩,但是老闆善於利用剩餘時間將一些傳統的理髮器具整理起來放入一個木箱子,並用自己臉當作原形,設計箱子的外觀,用自己的巧思將傳統技藝流傳下去。老闆堅信,任何東西流行到一定的型態後,它最終會回到最傳統的樣子。因著這樣的信念,老闆選擇保留傳統的理髮技術服務著客人,也希望更多學徒能夠來學習傳統的理髮技術,而不是一昧盲目追尋潮流。
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產業經不起這流轉而不斷地消失,但是依舊有一群人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將台灣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他們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讓更多人記得台灣曾有過的傳統美,讓大家看到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讓自己溫飽、如何裝扮、如何生活,並告訴我們要懂得知足,好好的去愛台灣這片土地與珍惜先人的智慧,並呼籲大家多去重視傳統產業,讓台灣的技藝能夠傳承下來,以保留住台灣的文化。
泉興榻榻米
泉興榻榻米店創立於七十幾年前,目前傳承至第三代。該店位於舊南河港新美街的巷弄內,外觀很樸實,一點也不起眼,就像大多數的傳統行業的老店般,甚至連綠色招牌,也是簡潔地只寫著「泉興榻榻米」幾個字。然而經過這家店時,遠遠地就聞到沁人心脾且熟悉的稻草香-那兒時榻榻米床散發出來的獨特味道。
很幸運地,在我們表明採訪來意後,有著府城傳統仕紳氣息的第二代老闆,不僅沒有擺架子,還大方且誠摯地侃侃而談,採訪過程中,甚至還提供不少珍貴資料與我們互動,真的感激老闆的鼎力相助。
我們首先問老闆,經營榻榻米店感到困難點為何?老闆思考片刻後,有感而發提到,第一個困難點為,年代的差距、代溝,因每一個年代,都有不一樣的想法及做法,這就是代溝,要去克服。第二點為,榻榻米是技術性很高的行業,想學的人不多,人才的傳承不易,然後斷層呈現出來。像現在本店第三代的年輕繼承者,只有28歲,還願意學習此精湛手工技術,真的難得,而且他還年輕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學,但是這一代完了之後,下一代呢?據老闆所知,全省會塌塌米技術的師傅,已經沒有30歲以下的,只有本店這位年輕師傅,他從21歲開始學,學到現在。言談間強烈感受老闆對此傳統產業願景的憂心忡忡。因如果技術斷層後,產業就很有可能消逝了,縱使是百年企業,也沒有人傳承了。
我們又問是否遇過「奧客」,老闆感概說,不勝枚舉!如我們這種傳統產業講信用,一句話生意就成交,所以顧客打電話訂貨,我們馬上送貨到府,貨到時竟說不要了。有時候是客人量尺寸過來,我們按照尺寸量身訂作做及裁切,還讓他確認沒問題,但是送過去後,卻說不行,也只好自行吸收耗損。原來各行各業皆有其辛酸處!
老闆提到,這一條街以前是碼頭出口港村,稱帆寮港口。帆船靠岸後,從安平過來,我們這一邊就變成一個村莊,以前這邊不少是賣米,後來賣的商品擴及其他行業。清朝時臺灣還沒有榻榻米技術,日本人佔據台灣後,才傳進來。唐朝時,所謂席地而坐,席就是草席,那時草席傳到日本,日本將草蓆發揚光大變成榻榻米,大約1944年左右,台灣才開始做榻榻米,1944就是我出生的前一年,所以我們這家店現在已經70幾年了。老闆又提到,十幾年前榻榻米有明顯旺季、淡季的差別,正常旺季是從九月份開始,一直旺到隔年的2月。因此時是稻草生長季節,再加上習俗問題,當時人們習慣於年底入厝、買厝,新房子多自然床的需求就多。但好景不長,自從彈簧床產業熱絡後,一下子就把榻榻米店打趴了。以前台灣全省有幾千家榻榻米店,現在預估最多不超過60到40家,就拿一個小小的台南市來說,最多的時候榻榻米店家有46家,現在只剩下兩家在苦撐。
採訪接近尾聲時,我們問老闆對五條港有何想法和期待,老闆語重心長地提到,時代在改變,人的價值觀念也要跟著改變,尤其是台灣資源不多,要認知到腦礦也是資源之一。台灣人必須靠腦力跟世界競爭。譬如台南市要將民俗特色發揮到極限,城市才會活躍起來,亦即將民俗的傳統文化,想辦法要創新,搞出名堂。就拿新美街來說,當初我們提倡老街創新,如何創新呢?就是將一些老的、有文化的東西,能夠保留要盡量保留,有商業價值的,要讓它具有更多商業價值,因為經濟因素對產業很重要,任何一個行業要永續經營,需要兼顧經濟利潤考量。將產品多樣化、創新,帶來商機,否則這個行業將會消逝。榻榻米店如此,糕餅業、民宿業亦如此。傳統古老產業要創新才能有生機,才能走出去。所以非常期待政府能夠用心且持續的規劃老街創新活動,而我們在地產業/商家也將全力支持、配合。老闆這一番話,真是發人深省,值得我們細細思量,政府、商家及居民要如何為在地產業及文化,創造三贏局面。